央广网北京11月14日消息(记者 宋雪)水下考古和水下文物保护工作一直是我国文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国家文物局印发了《水下考古工作规程(2023年)》(以下简称《规程》),这是我国针对水下考古工作制定的首部行业规范。
我国水下考古设施水平进入世界前列
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水下考古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迅猛,取得重要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修订实施, 241处水下文物点调查确认,北礁沉船遗址等5处水下文物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山东、福建等省划定水下文物保护区。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海基地一期交付使用、二期筹备建设,南海基地落成揭牌,第一艘考古工作船“中国考古01”号投入使用,我国水下考古设施水平进入世界前列。
水下考古探测关键技术及海洋出水木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发项目成果迭出。“南海Ⅰ号”发掘提取各类遗物18万余件,甲午海战沉舰调查确认致远舰、经远舰、来远等舰,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入坞,南海1500米深度调查确认沉船,重大项目亮点频出。
坚持水下考古工作服从文物保护的需要
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进一步指出,《规程》突出水下考古工作的技术规范,明确了水下考古技术要点、统一数据采集标准、考古记录等方面内容和要求,同时强调与其他涉海管理部门的工作衔接,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规程》适应新时代考古工作高质量发展要求,强调水下考古中的文物保护原则,坚持水下考古工作服从文物保护的需要,加强出水文物的现场保护。《规程》在资料整理、成果发布、资料管理中对水下考古研究、让文物活起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推动考古成果的价值发掘与展示利用。《规程》重视水下考古作业的安全管理,有利于提升水下考古工作安全系数,降低作业风险。
《规程》立足于国内外水下考古实践基础,是我国水下考古创立30多年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智慧结晶,也是我国首个指导水下考古业务工作的规范性文件。《规程》的制定和推广将在规范水下考古工作、健全考古工作标准体系、加强水下文物保护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考古行业科学、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文物局表示,将引导和督促广大水下考古工作者,秉持科学严谨作风,促进水下考古工作规范化、专业化和科学化,切实发挥好《规程》对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