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网聚美好安徽丨秸秆能变“肉”?来看数字赋能的农牧循环链“牛”在哪

2023年11月17日15:27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亳州讯 “现在牛的生活条件可真好啊!它们住着好房、睡着软床,不仅听着音乐,还可以享受按摩服务,羡慕了!”11月16日,在位于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的安徽徽牛云科技有限公司内,“2023网聚美好安徽”全国网络媒体记者采访团被“牛福利”吸引了。

数字赋能“慧养牛” 

看一部手机如何养出“优质牛”

地处黄淮海平原南端的利辛县是传统农业大县,饲养肉牛历史悠久,养殖基础深厚。

日前,《亳州市“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实施方案(2023—2030年)》(以下简称《方案》)印发,明确了亳州市肉牛产业发展的“任务书”和“路线图”。《方案》明确,到2025年,全市肉牛饲养量达到30万头;到2027年,全市肉牛饲养量达到70万头;到2030年,全市肉牛饲养量达到100万头,秸秆饲料化率达到40%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500亿元,打造长三角乃至全国重要的高质量肉牛产业基地。

王灿为采访团记者讲解“徽牛云”大数据平台

然而,要想发展壮大肉牛产业,必须走标准化、科技化、数字化养殖的道路,以科技赋能肉牛产业发展。为此,一个围绕智慧牧场、金融辅助监管、多边电商平台、培训与诊疗、行业大数据平台、全流程质量溯源的“徽牛云”大数据平台应运而生。

智能耳标讲解与展示

“每头肉牛都可能会分配一个唯一的标识号码,例如RFID标签或二维码,用于跟踪其在产业链上的移动和参与各个环节。这就可以让养牛户手机在手,养牛不愁。”谈起如何从“会养牛”转变到“慧养牛”,安徽徽牛云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灿告诉记者,耳标在养牛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为饲养的肉牛佩戴智能耳标来收集包括养殖环节、饲养、疫苗接种、饲料来源、运输、屠宰、加工在内的相关数据,以确保产品的来源、生产过程、安全性和质量,还可以优化生产流程、提高效率并增强市场竞争力。”

“徽牛云”的便利,记者在利辛县安徽欣浩翔食品有限公司深有感受。当工作人员打开“徽牛云”大数据平台,一头牛从哪里来、打了什么疫苗、吃的什么饲料、生长状态如何……相关信息一目了然。

在同为肉牛传统养殖大省的河南,河南省种业发展中心就基于互联网与共享经济思维,创新研发“牛叮当”肉牛产业信息服务系统,为母牛养殖场(户)提供选种选配、动物防疫、疾病诊疗等技术服务,降低了产业发展技术门槛。目前,该系统已覆盖河南省40个养牛大县,并在唐河县、确山县、泌阳县进行整县推进。

利用优势“秸秆变肉” 

绿色发展打造农牧循环链

意想不到的是,利辛县的黄牛,吃的饲料主要原料是农作物秸秆。

根据资料显示,安徽省每年有农作物秸秆约4800万吨、畜禽粪污约7700万吨。可以说,秸秆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过去,秸秆的处理方式主要是焚烧,既污染空气又影响群众生活。今年,安徽谋划实施了“秸秆变肉”(“秸秆变肉”是指将秸秆资源加工后变为牛羊等反刍动物可利用的饲料,通过过腹的方式,将秸秆转化成牛肉羊肉等畜产品)暨肉牛振兴计划,出台一系列“牛”政策,做足了“牛”文章。

秸秆被加工成饲料送到牛舍

“利辛是长三角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核心节点。三小时经济圈内覆盖南京、合肥、郑州、武汉等城市,200公里范围内覆盖消费人群1.2亿人。把肉牛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重要抓手,做好牛肉的文章十分重要。”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推进“秸秆变肉”工程中,利辛县全面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和中央绿色种养循环试点项目,稳步推进“场床一体化”肉牛养殖模式,促进粪污资源就地转化、就近利用,打通农牧循环通道,变废为宝。全县规模养牛场治污设施配套率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

“肉牛传统养殖大省”八个字对河南来说,同样意味深长。

河南是全国产粮大省,全省秸秆资源总量居全国第二,故而“秸秆变肉”的潜力巨大。周口市淮阳区郑集乡徐楼村村民在对秸秆进行回收作业后,将其进行氨化处理,制成牛饲料,形成牛与田互供“营养餐”的良性循环;商丘市柘城县实施“秸秆变肉”工程,大力发展肉牛、肉羊、奶牛等食草型畜牧业,推动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驻马店市平舆县通过引导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养殖企业签订合同,合作社为养殖场提供农作物秸秆,通过过腹转化变成粪便,再由养殖场提供牛粪和沼液,用于土地改良,探索出一条农牧循环、绿色发展的新路......

可见,不论是“徽牛云”为代表的大数据平台,还是“秸秆变肉”工程的农牧循环链,都发展壮大了绿色农业,带动豫皖两省向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迈进。(董蕾)

编辑:孙振恒  审核 :范昭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