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旅游”,让多彩文化繁盛生长

2023年11月22日08:10

来源:光明日报

  【一线讲述】

  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处于西南“茶马古道”“民族迁徙大走廊”“藏彝走廊”的要冲,藏族、傈僳族等26个民族聚居于此,是多民族文化和谐共存、独具地域与民族特色的文化区,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典型代表。

  迪庆非遗丰富多彩,共有非遗项目253项,各级非遗传承人501人,国家级传统村落21个。为做好非遗整体性保护,我们设立了13个传习中心,藏族锅庄舞、纳西族东巴造纸、傈僳族歌舞“阿尺木刮”等具有民族特色的非遗在这里汇聚、生长。

  老一辈在保护、传承与发展非遗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何让非遗进一步“传得开、唱得响”?这是时代交给我们的新课题。

  迪庆州拥有香格里拉、三江并流、梅里雪山、茶马古道四大世界级旅游品牌。“非遗+旅游”的路子应该行得通!抱着这样的想法,我们推出了非遗主题旅游线路,以及香格里拉赛马节、梅里雪山弦子节等10个文化产业精品项目。在今年端午节举办的赛马节上,来自云南、四川、内蒙古等地的两百多匹马齐聚香格里拉,为各地游客展现了一场具有独特民俗风情的文化盛宴。

  我们还打造了一批非遗工坊和体验点。比如,香格里拉尼西乡汤堆村是有名的黑陶村,每年都会吸引很多游客前来制作黑陶,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在“非遗+旅游”的带动下,已有上千年历史的“尼西黑陶”烧制技艺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为了让非遗保护成果惠及群众,各县(市)“非遗+传习所+合作社”“传承人+公司+农户”等模式逐渐形成,不仅扩大了各项非遗的知名度,也切实促进了农户增收。

  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发展,对云南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今后,我们还计划联动四川、西藏等地,将锅庄舞、热巴舞、弦子舞、“阿尺木刮”等打造成区域性的文化盛宴,让更多人感受非遗之美。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王美莹、张勇、胡晓军、李玉兰、王洋、万玛加、王雯静、张哲浩、李洁、周仕兴、徐鑫雨、王斯敏本报见习记者阮紫嫣、李春剑本报通讯员潘剑)

编辑:张龙(小)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