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城市转型发展,鹤壁市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刘群 摄
□本报记者 陈晨 蒋晓芳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雷响彻神州,唤醒了中华大地的蓬勃生机。一路改革,一路创新,一路探索。走过45年壮阔征程,改革开放已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4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鹤壁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时代浪潮中砥砺前行,在转型发展中跨越奋进,大胆地试、勇敢地改,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干出了一片新天地。
45年间,鹤壁市地区生产总值迈上千亿元台阶,产业格局从“一煤独大”到“多业并举”,中心城区历经3次南迁从偏僻煤城“变身”现代绿城,先后荣获“国字号”名片113张,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52家,因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成效明显2次受到国务院激励表彰,全市实有各类经营主体17万户,121个城区社区、36个县城社区完成“一刻钟生活圈”建设,国家传统村落、美丽乡村数量分别达到29个、96个……看似简单的数字变化,实则是内部肌理之变。
这是鹤壁综合实力实现飞速提升的45年——
近年来,鹤壁市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紧抓“365661”工作布局不松手,抓总抓重抓要,谋深谋远谋实,用非常之功、施非常之策、求非常之效,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2亿元提升至2022年的110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6元到2022年迈上7万元台阶,在2022年度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中排名第二。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全省第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6%、全省第二,经济运行呈现企稳回升、持续向好的态势。
这是鹤壁创新发展动能茁壮成长的45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要靠创新。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及挑战,鹤壁市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把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作为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的首要任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提升突破行动,探索走出一条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的特色化、差异化高质量发展之路。
编制完成53平方公里的鹤壁科创新城总体发展规划,“5+2”产业园、中原光谷等产业园区加快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1家,省科学院鹤壁分院正式投入运营,省墨子实验室鹤壁基地获批建设,嵩山实验室内生安全应用示范基地落户鹤壁,河南航天宏图卫星产业研究院、鹤壁密码先进技术研究院、河南数字城市安全研究院、国家玉米改良中心鹤壁研究院、信创产业研究院等加快建设,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145家。
这是鹤壁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的45年——聚焦“四优三新”主导产业和未来产业,鹤壁市细化梳理出38个产业链条,全面推行“双长制”,加快培育电子电器产业、现代化工及功能性新材料产业、绿色食品产业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镁基新材料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产业4个500亿级产业集群和一批超百亿级产业集群,煤炭产业占比稳步下降,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比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二,形成龙头引领、链群互动、生态发展的良好格局,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年度评估获全国优秀、全省第一。
这是鹤壁改革全面深化系统集成的45年——
鹤壁坚持以改革创新激发动力活力。853项重点改革事项圆满完成,99.5%的事项“一次不用跑”。县域“三项改革”、党政机构和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全面完成,农村综合改革、“三块地”改革走在全省前列。
这是鹤壁在发展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的45年——鹤壁市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每年拿出八成左右的财力用于改善民生,5.4万多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灾后恢复重建在全省9个极重和重灾区省辖市中排名第一。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16.3亿元,在全市121个城区社区、36个县城社区完成“一刻钟生活圈”建设,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民健身体系全面形成,三级甲等医院实现零的突破,城展馆、科技馆、体育公园等建成投用,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从农村到城市,从衣食住行到教育、医疗、养老、就业,从民生改善到经济发展,鹤壁市的改革进程势不可挡,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打破束缚活力的桎梏,扫除阻碍发展的藩篱,这座豫北小城正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向“高”而攀、迎“新”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