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12月1日是第36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今年宣传主题为“凝聚社会力量,合力共抗艾滋”。随着艾滋病日的到来,关于艾滋病一系列的问题再次成为网友关注的热点。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上了艾滋病?吃阻断药真的有用吗?11月30日,带着网友们关切的问题,河南疾控《健康半月谈》邀请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研究所主任医师马彦民做客河南疾控《健康半月谈》直播栏目,普及防艾常识,消除人们对艾滋病的误解。
艾滋病没有“高危人群” 只有“高危行为”
“艾滋病没有‘高危人群’,只有‘高危行为’。只要大家正确科学地认识艾滋病,主动掌握艾滋病自我防护知识,避免可能导致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高危行为,则不必‘谈艾色变’。”马彦民说,随着医学的发展,艾滋病逐渐从无药可治变成了可防可控。现阶段艾滋病虽然无法根治,但已经实现了带病毒生存,可以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管理,患者能跟普通人一样正常生活。
马彦民认为,艾滋病不可怕,关键是能否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果不发生相关的高危行为,就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高危行为就是传播艾滋病病毒的高风险行为,和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关,主要涉及性行为和血液传播方面的行为,无保护的异性性行为、同性性行为以及一些可能导致血液传播的行为,比如共用针具注射吸毒都是高危行为。
“血液传播还有一些是日常生活中大家不太注意的地方,比如到不规范的医疗机构或者小诊所拔牙,到不规范的机构进行纹身、文眉、打耳洞等,还有共用剃须刀、牙刷都有可能。”马彦民进一步补充说。
艾滋病防治 这两个群体不容忽视
“从病例报告来看,大学生的报告病例数并不是最多的,更准确地说,大学生是艾滋病的‘热点人群’而不是重点人群。”马彦民说,大学生艾滋病疫情近几年增长速度很快,高校里都有或者曾经有艾滋病病例的发现,而且是以同性性传播为主。
马彦民认为,正是因为如此,性教育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但目前来看,很多孩子的性教育是缺失的,性教育不一定必须是父母,学校也有很大的责任,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平台就是很好的教育渠道,里面的知识非常有用,而且形式很丰富,但真正让学生来学习的并没有那么多,很多都是家长代为学习的,因此,马彦民呼吁各学校集中组织学生在学校学习,让这些有用的知识真正能在小学生中普及。
同时,针对大学生,河南省在2020年设立了高校艾防基金项目,现在已经连续开展了4年,覆盖到了全省近50%的高校。这个项目以学生社团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开展对学生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除了青年人外,老年群体患艾滋病也呈上升趋势。”马彦民说,究其原因,可能是老年人退休后闲暇时间比较多,有一部分丧偶、性生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尤其是一些老年男性为满足性需求而寻求商业性服务或婚外临时性行为,甚至男男行为。同时,老年人艾滋病感染风险意识较弱,由于没有怀孕的担心,发生婚外性行为时基本上都不使用安全套,感染艾滋病的风险较高。
马彦民认为,对于老年人来说,学会如何预防艾滋病很重要,生活中要做好这四件事,保护好自己:主动了解艾滋病防治知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发生性行为时最好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一旦发生高危性行为要及时到疾控中心进行咨询检测。
艾滋病已成可防、可控慢性病
对于艾滋病的恐惧和认知相信有不少人还停留在“不治之症”的阶段,“传染病”“绝症”“危险人群”这些标签让很多人谈“艾”色变,也正是由于社会上的这些认知偏见,导致大部分艾滋病患者不敢向外界透露自己的患病实情。相对于疾病本身,艾滋病患者身上所承受的很大一部分压力来自社会所给与的不理解与偏见。
“与艾滋病患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后,最好于24小时之内服用阻断药物,时间越早,阻断效果越好。最晚不超过72小时,连续服药28天,可降低90%以上的感染风险。”马彦民说,艾滋病暴露后预防是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马彦民说,如果接触艾滋病高危人群,发生危险行为后,错过了暴露后预防的最佳时期,先不要恐慌,更不要对号入座,建议在发生高危行为后4周、8周、12周到疾控中心的自愿咨询门诊(VCT门诊),或正规医院进行抽血化验做HIV抗体检测以明确诊断。即使确诊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也要理性对待这个结果。
马彦民认为,艾滋病是一个可防可控的慢性疾病,抗病毒治疗已取得非常好的治疗效果,患者的预期寿命已基本接近正常人,生活质量也得到较大改善。
“目前艾滋病可以得到有效治疗,但还不能完全治愈,一旦患病要及早接受抗病毒治疗,延缓疾病的进展,目前河南省的治疗有效率还是比较高的,多数病例实现了病毒学抑制和免疫重建,并回归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马彦民说,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做到规律服药,定期检查,及时掌握疾病进展情况。(祝传鹏/文 牧堃 杨鑫阳/摄像 马绍坤/导播 刘晓明/主持)
相关推荐
·健康半月谈丨如何让“脆皮”变“硬核”? 运动、心理专家现场支招
·健康半月谈丨肺炎支原体感染易高烧咳嗽 呼吸专家:出现这些症状要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