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智慧 文化的积淀

2023年12月24日09:58

来源:光明日报

  谜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俗称“破闷儿”。作为一种口耳相传的语言游戏,谜语使用隐喻、夸张、析字、谐音等手段,采用构思精巧的语言,形成与谜底有隐蔽联系的谜面。猜谜者依据谜面的线索,推导出谜底,在享受解谜顿悟之酣畅的同时,不禁感叹语言设计之精巧,文化积淀之深厚。我国谜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朱自清称其是一部“天物志疏”。

  字谜是以文字为谜底的谜语。汉字字谜充分发挥汉字及其组成部件的音、形、义特征,利用汉字的特点制造谜语。作为汉语特有的语言娱乐形式,汉字字谜语言设置精巧,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悠久的历史,反映了创作者对汉字结构的再认识。

  谜语源于古代的隐语。南宋周密所著《齐东野语·隐语》指出:“古之所谓廋辞,即今之隐语,而俗所谓谜。”先秦文献中多次记载隐语,如《国语·晋语》:“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字谜源自对文字结构的认识。《左传》中就有“止戈为武”“反正为乏”的记载;诸如“弓长(张)、白水(泉)、卯金刀(劉)、千里草(董)”之类的离合字隐语早有流传。汉代《绝越书》用隐语“以去为姓,得衣乃成,厥名有米,复之以庚”,来暗示作者为“袁康”。南北朝时期,文人创作字谜蔚然成风,《世说新语》等都记录有字谜和字谜故事。如《世说新语·捷悟》所载曹娥碑背后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曹操和杨修射为“绝妙好辞”的故事等。隋唐五代时期,字谜成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文人墨客常用的娱乐方式,此时字谜更加精巧,谜面更有诗书之气。两宋时期,字谜除了在文人之间流传外,商业表演的固定场所勾栏瓦肆和灯节的各种花灯也为字谜提供了新的形式——商谜和灯谜。元明清时期,文人开始对字谜进行整理,出现了专门的谜书,不但记录字谜,还对字谜规律进行总结,对字谜高低进行评价,对之后的字谜研究贡献巨大。

  字谜是对汉字结构的独特认识和再加工。字谜通过谜面中的文字暗示构字部件,将部件重新组合成谜底汉字,是对谜语中汉字的重新分析和组合。如何获得构字部件是猜字谜的关键,增损、组合、象形、会意等是谜面暗示构字部件的主要方式。增损笔画是字谜提供线索最常用的方式,通过增加或删除谜面中汉字的部分笔画得到构字部件,并将其再次组合成为谜底汉字。增损笔画常在谜面中使用“来、去、用、空、不、留、破”等动词提供信息,暗示关键字笔画的存留。例如,“云破月来花弄影(能)”,谜面中的“云、月、花”分别提供谜底“能”的部件。增损笔画也常采用“上、下、里、外、前、后、中”等线索指出构字部件的所在位置。例如,“先上后下(告)”和“后后在前,前前在后(豆)”这两个谜语,分别以“上、下,前、后”为线索,暗示谜底包含“先”的上部和“后”的下部,“后”的后部,“前”的前部。汉字部件排列组合方式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汉字,组合是重新排列谜面中的简单字组合成谜底字的方式。例如,“木了又一口,不作杏字猜;若是猜困字,便是呆秀才(束)。”谜面提供了构字的“木、口”两个部件,同时排除了“杏、困、呆”等三个常见字,谜底“束”是构字部件“木、口”不同于谜面的位置组合。象形通过描述构字部件的形状提供线索,构字部件经常是简单字的变形。例如,“山山倒影一川横(带);卧看孤山如倒出,梦游天姥半模糊(婦)。”这里的“山山倒影”用象形方式提供线索暗示“带”字的下部;“卧山、倒出”提供线索构成“婦”的右半部分。会意提供的构字部件不在谜面中,因此线索最难发掘,“黄绢幼婦”便属此类。会意所含知识包罗万象,通常用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动作的意义暗示构词部件,往往让人苦思冥想,而后又拍案叫绝。例如,武(斐),“武”有表达“非文”的意义;重逢(观),“重逢”意义为“又见”;稼轩自传(辩),“稼轩”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字,暗示谜底中包含“辛”;“自传”暗示“言、辛”。增损、组合、象形、会意等方法并不是孤立运用的,许多字谜都是多种方式的综合。创制字谜通常也需设定陷阱,在谜面提供线索的同时产生多余信息,以增减谜语的趣味和难度。

  字谜常富有文采,讲究押韵,便于传播。字谜由文人创作,因此极其重视文采;同时为了便于传播,形式上与诗歌、民谣、俗语等相一致。精彩的谜语不但语言对仗工整、平仄押韵,而且用词典雅、意境深幽。《灵箫阁谜话初集》评价谜语高低:“一字谜若无诗书气,则成为乞丐口吻。”例如,“竹疏宜入画,树(樹)少不成村(彭)。”谜面对仗工整,“竹”对“樹”,“疏”对“少”,“宜”对“不”,“入画”对“成村”,勾勒了悠闲恬适的田园风光,极富画意,语句浑然天成,毫无修饰痕迹;遣词俊逸雅致,格调活泼自然。

  此外,有些字谜来自著名诗词的一句或一联。例如,“二十四桥明月夜(夢)。”“二十四”构成了“夢”的上部,“冖”的形象与桥相似,“夜”增损为“夢”的下部“夕”,其谜面来自唐代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有些古代诗歌本身就是字谜,称为诗谜或谜诗,整首诗围绕谜底展开,诗与谜融为一体。比如,庾信就有“春日”谜底的离合诗:“秦青初变曲,未有逐琴心;明年花树下,月月来相寻。”南北朝时期,诗谜的创制原则和解谜规律就已形成,因此,谜底容易猜出,但创作却常常多费心思。字谜作为口头娱乐形式,为了方便传播,也经常采用童谣、俗语等语言形式构成谜面。这些童谣和俗语重视押韵,生动形象富有童趣。例如,“一点一横长,一撇向南阳;并排两棵树,种在石头上(磨)。”谜语采用童谣形式描述了“磨”字的书写笔顺,谜面“长、阳、上”等字押韵,谜语不但轻松好记,而且可以帮助儿童习字,因此流传广泛,甚至形成了一系列类似谜语,比如:一点一横长,一撇向南阳;遇见一个人,只有一寸长(府)。

  字谜承载了诸多传统文化,也反映了文化的演进。字谜作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反映了人们的衣食住行,也承载了诸多文化传统。天文地理、传统节日、历史故事、人文景观等传统文化有时在谜面直接出现,有时提供暗示线索。比如,许多节日就直接出现在字谜中。例如:“寒食节(炒)”,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当日禁烟火,吃熟食,采用会意手段提供线索“少火”,构成谜底“炒”。

  猜谜语是一个意识加工和潜意识加工共同作用的顿悟过程,与参与者的认知直接相关。字谜多为文人创制,因此通常讲究文采,崇尚押韵,与诗歌、民谣等具有相似的形式。字谜不但是一种重要的娱乐方式,也有帮助儿童学习汉字的功能,还可以含蓄地传递信息。比如“虫二”就通过删减笔画表达“風月无限”的意义。字谜承载着诸多传统文化,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文字的改革、文化的演进,许多字谜变得极难猜出,甚至费解,因此在创制字谜的同时,也应当加快对传统字谜的整理和保护。

  (作者:司罗红,系郑州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编辑:陈梦伊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