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郑州龙子湖的河南省科学院。河南日报记者 聂冬晗 摄
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院地协同支持,我省全力打造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
这个圈不一般
核心提示
2021年12月28日,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揭牌仪式在郑州举行。两年来,省委、省政府以重建重振省科学院为“一号工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
2022年年底,以“打造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为重建重振新命题,河南省科学院站上新的历史起点。
一年来,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建设持续提速。这个“圈”建设得怎么样了?河南省科学院正以实际行动交出答卷。
河南日报记者 师喆 通讯员 刘红云 张培
冬日的陆浑水库波光粼粼,从楼上的实验室向外眺望,山水相映的美景尽收眼底。
几天前,河南省科学院中原药谷科创园在嵩县揭牌,这里成为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最新一环,孕育着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又一个创新增长极的诞生。
一年前,人们还在好奇发问,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会是个什么样的圈?如今,随着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建设持续提速,“以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为支撑的中原科技城”为首的河南“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已然形成。
“高能量密度的无负极金属电池的开发是未来储能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我们团队正在和新乡一家铜箔加工企业开展合作,通过开发表面改性的铜箔提高电池能量密度,提升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省科学院材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卢琼琼说,如果研究顺利的话,未来还有望填补货运领域应用大型储能电柜的市场空白。
去年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博士毕业,在德国一家材料所从事博士后研究一段时间后,他选择回到家乡河南。“现在河南也有了很多不错的科研平台,与其在国外‘打工’,不如回来为家乡贡献一份光和热。”在这场与家乡的双向奔赴中,省科学院也为他送去了人才保障的“定心丸”。事业单位编制、免费人才公寓、A类博士年薪、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青年人才最需要的待遇保障,基本得到了解决,卢琼琼心无旁骛地投入科研事业中。
“N-取代马来酰亚胺是一种重要的化工材料中间体。最近,濮阳一家企业找到我们,寻求这种材料的合成工艺。”河南省科学院高新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中贤介绍,经过团队研发攻关,目前已将相关工艺转让给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既减少了废水污染,又为企业大大降低了成本。
“有了重建重振的省科学院这个开放平台,科研人员跟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会更容易。企业直接提问题,我们针对性地去解决,这样很快就能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李中贤说。
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这种合作模式已渐入佳境。一方面,降低企业创新风险与经营成本,实现企业家与科学家良性互动、相互拉动;另一方面,为一流高校、科研院所来豫开展高水平研究提供全要素保障,为科研人员在豫低成本创业提供全周期支持,为科创企业落豫发展提供全链条服务。
一缺平台、二缺人才、三缺技术,创新要素匮乏、创新能力不足的难题,曾严重制约着不发达县市的发展。
“我们之前也做过一些尝试,但成效都不明显,省委重建重振省科学院的战略决策,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在沁阳市委书记王家鹏看来,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主动融入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是不二选择。
困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山头”,正逐渐被攻破。科创园建成两年来,已成为集应用研究、小试、中试、成果转化、科技孵化为一体的综合创新平台,共引进30余个专家团队、1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入驻,为沁阳解决了县域紧缺高层次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的难题。如今,科创园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多达百余项,带动企业增加产值亿元以上。
回首过去一年,河南省科学院按照“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院地协同支持”的科研组织方式,集聚研发机构、科技成果、科创资本、高端人才,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正逐渐成熟——
在中原科技城打造中原量子谷,已入驻国科量子、长江量子等一批全国顶尖的量子企业及其科研团队,一个形成闭环的一流量子科技生态产业集群将成为现实;在郑州高新区,围绕新材料产业布局材料研究所、碳基复合材料研究院等高能级研究机构,建设近3万平方米的中试基地;在洛阳市瀍河回族区,河南省科学院(洛阳)科创园暨中原美谷美丽绽放,河南美妆产业自此扬帆起航……
两年前的隆冬时节,那声诚挚的“归来吧”,言犹在耳。时隔两年,伴着中原量子谷平台施工的轰鸣声,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建设正酣。
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高能级创新平台拔地而起,会有更多行业龙头企业抢滩入驻,会有更多的人才加盟这里、扎根河南、圆梦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