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随心生 纸上天裁

2024年01月26日07:23

来源:北京青年报

《凤仪亭》苏兰花 1989年

《黄河人家 》 高凤莲 2009年

《双喜盆花》 赵景安 1990年代

  ◎王建南

  年前,中国美术馆“纸上天裁——中国美术馆藏剪纸艺术展”与观众见面,绚丽的色彩烘托出过年的喜庆氛围。

  中国美术馆收藏剪纸作品6200余套,计16000多件。本次展览从中精选260余件(套)分三个单元进行展示,其中不乏祁秀梅、高凤莲、库淑兰、高金爱、苏兰花等民间剪纸大师的作品,内容与题材多集中在传说故事、戏曲人物、花草树木和鸟兽鱼禽等方面。

  乡土美学

  观众一进展厅,红红火火的视觉冲击便扑面而来。中国传统民间剪纸多选用红纸,这种浓烈的色调永远与中国节日的喜庆气氛相合,从而再次领略红色之所以成为“中国色”的原因。中国民间剪纸创作者大多是最普通的劳动者和农民,他们没有接受过任何学院式的美术教育,他们的艺术灵性深深根植于中华大地农耕文化的厚土之中。

  只要是与泥土亲近,会自带本真的气质。在周而复始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中,这些民间艺人却能在一张小小的红纸上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剪刻出一个个自由自在的形象,进而创生出一个自洽的中国民间乡土美学体系。这是一种带有泥土芬芳的中国艺术写意精神在民间的鲜活呈现。

  纸上生活

  在漫长的农耕生活中,剪纸从祭祀祈福逐渐走向民间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在“男耕女织”的文化背景下,从年少女子到年长老妪,广大女性成为剪纸艺术的主要创造者。稍稍浏览一下民间剪纸大师的履历,会发现她们几乎都没有文化,却在极其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利用农闲之余创作出一幅幅令世人叹为观止的艺术作品。

  中国民间剪纸中的寓意内容可以概括为十个字:福、禄、寿、喜、财、吉、和、安、养、全。劳动与家庭生活是最主要的主题,各地的剪纸作品从不缺少这样的题材。比如山东高密范祚信的《牛拉车》《赶牛车》、山西新绛苏兰花的《拉麦》、河北献县蔡兰英的《收芝麻》、陕西安塞曹佃祥的《捻线》、甘肃庆阳祁秀梅的《接生》《农舍喂鸡》、陕西旬邑库淑兰的《丈夫出门难留恋》和陕西延川刘洁琼的《面对面睡下还想你》等。

  围绕劳动与家庭主题,又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子题材。比如寓意子孙繁衍后代的作品,如广东汕头许遵英的《鱼花》、陕西安塞曹佃祥的《母子花瓶》、陕西洛川王兰畔的《结婚图》、甘肃庆阳雪秀梅的《骑鸡娃娃》和《娃戏虎》等;寓意幸福美满的作品,如山西柳林王继汝的《喜鹊登梅》、四川王文坤的《凤凰牡丹》等。

  除了直接刻画人物,民间剪纸艺人还十分擅长运用“以物寄情”的手法表达心中的期盼与向往。各种动物和植物最常出现在作品之中,与劳作的人一起构成生活的交响曲。

  龙腾虎跃

  2024年是中国农历甲辰龙年。龙作为古代传说中最神奇的动物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传说龙可腾云驾雾、兴云布雨,能禳除灾难、辟邪除祟。因此,龙纹是中国古代延续时间最长、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种类最多的传统纹样之一。龙纹也大量出现在民间剪纸作品之中。

  陕西延川高凤莲的代表作《黄河人家》把大河与农耕社会之间的紧密关系展示得一清二楚。画中一条巨龙占据三分之二的面积,它的眼睛像红灯笼,鼻子由鸡和鸟组成,上下嘴唇是两只小花猪。它头部硕大,上半身高高拱起,显得强壮有力,后半段迅速缩小。高凤莲巧妙利用了透视手法,表现黄河上游曲折盘旋之势,经由最初的涓涓细流,最终汇成澎湃奔涌的“天上之水”。作品用三分之一的篇幅刻画了一头大花牛,身上浮现莲花和祥云,突显了牛作为农耕社会生产力重要代表的地位。创作者还用大量的人、牲畜及房屋填满了空白的地方,表现出五谷丰登、安居乐业的景象。

  贵州台江的吴通英表现的是苗族古歌中的“牛龙斗水龙”的故事。画中牛龙昂头,圆瞪双目;水龙低潜,睥睨向上,场面异常激烈。台江苗族的剪纸实际上是当地刺绣的第一道工序,最初作为底样、蓝本而存在,最后演变成独立的剪纸艺术。

  有龙必有虎。虎的形象曾经比龙更为民间所常见。陕西安塞曹佃祥作品中的老虎以一个可爱的倒立形象出现,与一旁的花朵快乐起舞。创作者纯真的想象跃然纸上。

  纸中有戏

  戏曲故事是民间剪纸中另一个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自古以来,民间朴素道德观念的形成常常得益于村头庙前上演的戏曲故事的教化。精彩的故事往往激发出剪纸艺人的创作灵感,戏曲艺人的生动表演则为纸上的人物塑造提供了最直观的视觉参考。

  民间剪纸艺人非常擅长捕捉戏曲故事中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情节和场面,再用手中的剪刀以简洁的构图和饱满并颇显夸张的人物形象展现出来。观众不但可以从作品上区分出生旦净丑,还能凭借人物神态和动作体会到忠奸与侠盗。本展中广东潮州江根和的《血溅鸳鸯楼》、山东高密刘彩花的《四郎探母》、山西新绛苏兰花的《凤仪亭》和《许仙借伞》无不突出地表达出了这些特点。

  纸上生息

  令人震惊的是,两汉时期许多传统民俗和图样,竟然被甘肃庆阳地区的剪纸继承了下来。比如远古神话传说中的扶桑树,庆阳剪纸艺术大师祁秀梅酷爱表现这个神秘的主题。她总以左右对称的形式刻画娃娃或年轻人用心呵护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这棵树顶天立地,象征我们祖先心目中的宇宙中心、生命之源。

  剪纸本质上是一个单色的艺术。剪刀去除的部分形成空白,反衬出保留在纸上的部分,所有的形象由此产生。去和留,无与有,这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在剪纸中得到了最为鲜明的揭示。

  实际上,先秦时期的《周易》所包含的阴阳思想对民间剪纸产生了深远影响,原始的生命力在灵动的剪纸图案上得以转化。阴阳首先贯穿在剪纸的布局中。剪掉的部分是“阴”,留下的部分为“阳”。如果没有“阴”的衬托,“阳”便无从说起。阴阳相互对立,又在对立中相互依存。

  传统民间剪纸图案讲究对称、反衬、开合、俯仰、留白、顺逆等。这与《易经》六十四卦中卦与卦之间的交错互补、爻与爻之中的相互转化相契合。可以说,民间剪纸以最简单、最直观、最浅白的方式,表达出作为主体的人的意志与宇宙自然物象的结合,是主观与客观的高度统一,体现了《周易》的“简易”之道。因此,剪纸之中蕴含了中国人认知宇宙本原的精神基因密码。

  千百年来,剪刀与纸的结合成为民间百姓参与艺术创作最为方便的工具。民间剪纸艺人的创作力就像烂漫的山花自由生长,所有的表现物象从心而发。剪刀随心,由一而三,三生万物,直至一个鲜活生动的世界被建构出来。民间剪纸艺人以最朴实的情感传达出这片土地上世代相传的朴素信仰和生命价值观,并在剪纸世界中表达着对于这个世界的热爱和内心的美好。

  供图/中国美术馆


编辑:陈梦伊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