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记者 田凯中/文 许俊文/图) “我省应统一谋划,在郑州规划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走廊,在走廊内建设博物馆群落,统一、合理分配河南省历史文物,使河南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原文化史能够在一个地方形成一个体系,游览一地,便可了解中华文明史和中原文化史。”1月28日,出席河南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大河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敬欣建议,要发挥好河南黄河沿线历史完整的优势,系统谋划打造世界级国家考古遗址保护走廊。
“河南省是文化资源大省,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馆藏文物、地下文物都十分丰富,且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黄河、长城、大运河、长征四大国家文化公园的省份。”李敬欣介绍,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将实施文旅文创融合确立为“十大战略”之一,《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也提出,“十四五”时期,将把传统业态转型升级、优势业态直道冲刺、新兴业态抢滩登陆、未来业态谋篇布局系统贯通起来,全力打造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体系。
近年来,河南省持续推动从文化资源大省到文化强省转变。数据显示,目前全省建成各级公共博物馆(纪念馆)384个,公共图书馆166个,文化馆205个,公共美术馆8个,乡镇(街道)文化站2478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万多个。各地建设文化场馆热情高涨,一定程度助推了河南省文化事业的发展。
“但在一线调研中发现,这些场馆建设缺乏统一谋划和标准,存在诸多问题。”李敬欣表示,一是重复建设,利用率低。一方面,全省各地几乎每个县(市、区)都有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但是,不少地方的文化场馆位置偏远,工作人员上班不正常,参观人员少,利用效率低;有的直接换了“门头”,改成了政务办事大厅。另一方面,随着各地出土文物的增多,需要建馆收藏,或是原先规划的场馆建小了需要改扩建,建馆“热潮”持续,造成大量投资浪费。二是各自为战,割裂历史。中华文明史、中原文化史是一部绵延数千年的历史。但是,在调研中发现,一般一个地域只有一件核心文物被称作“镇馆之宝”,然后东拼西凑,再加上一些复制品撑起整个展馆。每个县级博物馆都讲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内容千篇一律;也有的讲解员水平有限,仅仅限于背诵讲稿内容,讲稿之外一问三不知;还有的地方,强调当地历史,割裂了中华文明史、中原文化史,这就造成游客在分散的博物馆无法全面准确地了解中华文明史、中原文化史。外省游客甚至本省游客想要了解中华文明史、中原文化史,只能在全省100多个市、县(市、区)来回奔走,浪费大量时间。
针对以上情况,李敬欣建议:
一是打造世界级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走廊。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直接反映黄河流域的历史和文化。沿黄河从西到东,分布着三门峡庙底沟、渑池仰韶村、洛阳二里头、偃师商城、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郑州商城遗址、郑州大河村、开封宋城、安阳殷墟等遗址文化资源,建议省委、省政府立足河南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和完整保护传承地的地位,深入研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等国家相关规划,发挥好河南省黄河沿线历史完整的优势,系统谋划打造世界级国家考古遗址保护走廊。
二是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走廊内建设博物馆群落。在英国有大英博物馆、在法国有卢浮宫、在中国有故宫。但是,在河南,河南博物院、洛阳博物馆、安阳博物馆(殷墟博物苑、中国文字博物馆)、开封博物馆等散落分布在4个地市,各讲一段历史,无法将中华文明史、中原文化史串联起来。建议河南省充分挖掘中原文化内涵,延续中原文化历史文脉,统筹考虑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走廊内建设从农耕、夏商到隋唐、宋元文化等中原特色博物馆体系,同时融入参观、体验、互动等元素,形成主题鲜明、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的博物馆展示区,能够使中华文明史、中原文化史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走廊内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三是在郑州集中规划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走廊+博物馆群落。河南博物馆从紫荆山搬到农业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又显得非常拘谨,但仍有11万多件文物在仓库内无法展陈,又需要搬迁建设新馆。鉴于以上原因,河南省应统一谋划,在郑州规划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走廊,在走廊内建设博物馆群落,统一、合理分配河南省历史文物,使河南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原文化史能够在一个地方形成一个体系,游览一地,便可了解中华文明史和中原文化史。
四是率先构建中华文明史和中原文化史展示传播传承数字平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走廊+博物馆群落规划建设,工程巨大。为了能够充分展示中华文明史和中原文化史,河南省可以利用大数据和元宇宙等技术,一期建设河南省世界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走廊+博物馆群落,在线上展馆的应用中为线下展馆建设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