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从线下参观到线上云游,“到博物馆打卡”逐渐成为人们一种重要的文化生活方式。
1月28日上午,河南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如何让“文博热”拥有长久的温度,如何为游客提供更加便利的参观体验,来听听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大河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敬欣怎么说——
部分博物馆存在预约难、进不去等问题
作为向社会提供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博物馆的主要功能是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各种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博物馆也是向社会大众提供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的重要场所。
“近年来,公众参观博物馆的热情高涨,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李敬欣以中秋、国庆“双节”假期为例介绍,8天假期里,河南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共计进馆观众305.4万人次。
其中,河南博物院参观量平均每天15000人,最高一天达到16887人,比上一年同期增加了30%。“这是文博领域的景气现象,拉动了全省文旅事业的发展。”他说。
然而,李敬欣经过深入走访调研发现,无论平时还是在节假日期间,一些博物馆均存在预约难、进不去等问题,尤其是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博物馆、网红博物馆,游客需要提前多日线上“拼手速”。
“有时候预约票一上线就被一抢而空,更不要说那些使用智能手机并不熟练的儿童和老年人群体了。”李敬欣表示。
在调研中李敬欣还了解到,在某些地方还存在代刷门票、“黄牛”抢票、恶意抢票、囤票和无故爽约等问题,让很多真心对文博感兴趣的观众感到尴尬和无奈,同时也失去一批因打卡博物馆前往某个城市旅游的群体。
“这不仅大大影响游客对博物馆参观游览的积极性,也会让游客对河南文旅的热爱和热情大打折扣。”他不无担忧地表示。
“预约”限流之外有更多有人情味的选择
如今,为应对游客数量激增,不少博物馆选择“预约参观”的手段。实际上,博物馆门票“预约”机制诞生并不久。
据了解,在疫情防控期间,出于防疫需要,对参观人流量实行切实有效的限制和控制,这是基于现实情况的权宜之计。
“在疫情防控早已结束的时候,一些博物馆依然固守无差别的‘预约’制度。”在李敬欣看来,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懒政”表现,不利于我省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
实际上,“预约”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服务于博物馆的限流,另一方面也会限制观众的自由参观。从既有的新闻报道中可以发现,对于参观人流量的增长,博物馆并非完全没有应对之策。
李敬欣举例指出,在节假日期间,为了便于游客参观、满足公众的参观需求,河南博物院采取延长开馆时间两小时的举措。而游客数量巨大的故宫博物院,也曾经在元宵等节日夜间开放,举行“元宵灯会”“夜场”等举措。
“这些方法足以说明,在‘预约’限流之外,还是有更多更有人情味的选择。”他说。
破解“预约难”困境 实时预估、灵活开放是关键
针对以上情况,李敬欣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建立河南省博物馆大数据服务平台。将全省范围内博物馆的实时参观人数汇总在同一平台上,通过制作数据图表等方式,让计划参观的游客对在馆人数实时“一目了然”,同时,根据大数据算法,对博物馆预计参观人数进行实时预估,在达到人数限额的时候及时提示,让有需求的游客及时调整和改变参观计划。
二是博物馆实行灵活的工作机制。目前,全国的博物馆基本上都是周二到周日开放,开放时间为早上8点、9点到下午5点。“朝九晚五”的开放时间是非常典型的8小时工作制,这一开放时间除了儿童和老年人,大多数游客都在工作,所以只能选择在周末参观博物馆,这也是造成博物馆节假日期间人流量激增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建议博物馆实行灵活的工作机制,在每周开放日中,根据河南省博物馆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数据延长开放时间;或者实行三班倒机制,将下午时间延长到夜里10点,第二天进行调休,为上班族留下参观的时间空间,使博物馆真正成为公益事业,成为群众的知识营养地。(李东宝/文 魏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