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拼经济 奋战开门红丨麦田里的“增产密码”——“从春管透视新质生产力”系列报道之三

2024年03月03日08:12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河南日报记者 赵一帆

  3月1日,舞阳县马村乡前桃村的麦田上空飞来一个“新伙伴”——大疆T50农业无人机,载着50公斤尿素,不到5分钟,5亩地就轻松完成追肥。

  小麦在返青和起身阶段需要追施氮肥,但选择追肥时间却大有讲究。从地里抓起一把土搓开,微微黏手。“这样的墒情正合适。”舞阳县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中心主任冯彦说,“尿素是易溶颗粒肥,这样的墒情两到三天就能分解。天气预报三天后还有一场小雨,分解后的尿素正好随雨水到达小麦根系,此时追肥刚刚好。”

  这样精准的施肥策略,是农业部门从微信群里通知给全县农户的。几天前,种粮大户朱振兴在“‘三农’娘家服务群”中接收到最新的春管指导信息后,适时给田地施上了肥。

  朱振兴是当地的“名人”,他流转土地2000多亩,托管土地2.7万亩。但最让他出名的,还是2022年的夏收,他的小麦部分地块亩产高达1005公斤,实现了“吨粮”。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朱振兴的这片田位于16万亩泥河洼滞洪区之中,土壤是砂姜黑土。为啥叫砂姜黑土?因为地里全是砂姜大小的“石头蛋”,肥料“吃”不动,种子再好产量也上不去。

  为了改良土壤提升肥力,2020年,朱振兴的地第一次“吃”上了有机肥。站在地头,他指了指1公里外的一排灰蓝色厂房,“那里就是双汇育肥鸡养殖场,废弃的鸡粪通过发酵制成有机肥还田,能够快速提升土壤肥力”。

  同一年,水肥一体化喷灌设施也在此建成。麦地里每隔30米竖立一个约1.2米高的喷灌头,放眼望去,整齐划一。顺着喷灌管道往地底下80厘米,是一张看不见的管道网,管道的“上游”,是坐落在田块一旁的水肥一体化操控站。“根据土壤的测试结果和作物的养分需求,在肥料仓中添加相应配方肥,然后设置喷灌高度、时长,一键启动,节水节肥又增产。”朱振兴说。

  这套组合拳的“魔力”在多方得到印证。通过集成推广施肥新技术、肥料新产品和施肥新机具的“三新”技术示范带动,我省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稳步提升,施用量持续降低。2023年,全省“三新”技术示范区化肥施用量降幅为4.3%,平均亩增产32公斤、增收83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据统计,2023年全省农田有机肥料应用面积已达2770.7万亩,水肥一体化面积达800多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达2亿亩次以上,技术覆盖率达到91.1%。土壤的内生动力不断被挖掘。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所谓“新”,是指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模式新;“质”,则是指科技含量高。“三新”集成技术推广以更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出更高产更优质的粮食,提高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展示出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土壤是种子的‘加油站’。研究显示,沃土对粮食基础产量的贡献率高达九成。”省农科院土壤研究室主任黄绍敏表示,河南1.2亿亩耕地,其中四成高产田贡献了六成的粮食产量。由此可见,不断挖掘土壤的内生动力,就是增产稳产的新质生产力。“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处处吨粮田都不是梦!”黄绍敏笑着说。

  专家点评

  聚焦“三新”新质生产力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河南省土壤肥料站肥料科科长、研究员 王小琳

  肥料是粮食的“粮食”,科学施肥对于农业增产至关重要。近年来,河南因地制宜集成“三新”技术模式(“三新”即:施肥新技术、肥料新产品、施肥新机具),建设“三新”集成配套示范区,辐射带动全省农用化肥使用量连续7年降低,推动科学施肥提档升级,为实现化肥减量增效、农民节本增收,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河南“三新”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还存在基础技术研发力度不足、应用范围不广等问题,亟须加强“三新”技术攻关,推动“三新”技术熟化,促进“三新”技术落地。

  围绕产能提升,加强技术创新。依托河南农大、省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搭建“三新”协同创新平台,聚焦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对标国际先进,强化创新驱动,紧盯施肥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突破一批重大瓶颈问题,强化机艺融合、技物结合、物械配套,推动科学施肥提档升级。

  瞄准集成配套,突出示范引领。以粮食作物为核心、以油料作物为重点,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加强技术熟化和集成应用,集成推广一批“三新”技术模式,加快打造一批“三新”技术升级示范区,强化政策引导、示范带动,逐步扩大技术应用面积,推动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

  积极整合资源,构建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经营主体的主力作用,撬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积极发展统测统配、统供统施、智能配肥等一体化“智能施肥云”服务,构建政企、农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形成化肥减量化合力。

  注重推广实效,强化宣传培训。以“百县千乡万户”科学施肥技术培训行动为依托,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三新”技术培训、指导与宣传,加快培育一批“三新”技术示范头雁,引导农民树立科学施肥观念,营造全社会参与科学施肥的良好氛围。

编辑:王晓颖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