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记者 祝传鹏)“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转型升级,基础科学是‘根’,特别是0到1原创性研究,一旦有了新成果,有可能是极具突破性的、颠覆性的。”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理工大学学术副校长、欧洲科学院院士金双根在接受大河网记者采访时说,基础研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就如科学大楼地下部分是看不见的,有人花费毕生精力进行研究也不一定有进展。因此,他认为,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金双根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基础研究是提高我国原始性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也是跻身世界科技强国的必要条件。相比于创新型发达国家平均15%的基础研究投入占比,我国基础研究投入还有一定的差距。
“发展基础研究不仅增加投入,还要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和激励政策改革,发挥好制度、政策的创新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让科研人员坐住坐稳基础研究‘冷板凳’,又有价值成就感。”金双根说,同时,优化基础研究的投入结构,引导和鼓励企业及社会组织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围绕产业基础科学和痛点机理问题,加强产学研合作,根据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基础和机理科学创新研究,从而对症下药,提升技术和产品转型升级,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高竞争力。
他认为,目前绝大部分基础科研人员花大量时间写申请书和竞争申报项目,很难保证足够时间潜心研究。有的有好想法和灵感,未能获得资助无法开展研究。因此,他建议降低竞争性经费比重,加大优秀人才和团队稳定经费支持力度,让优秀科研人员更好地专注基础原创性研究,产出一批原创性成果。
同时,还要持续加大对领军人才团队建设的支持,更好培养年轻人才,特别是关注和重视青年科研人员成长,不断壮大基础研究队伍,营造良好氛围。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许多世界顶级科学家,他们可能七八十岁才拿奖,但真正出成果时也就三四十岁。另外,加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立世界级研究平台,产出更多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