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起至11月底,将部署开展2024年市场监管领域农资打假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质量违法、虚假宣传等坑农害农违法行为,净化农资市场秩序,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质量安全。”
2月28日,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宣布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执法行动,作为一项贯穿全年的部署,行动的开展彰显了河南省打击侵权假冒、质量违法、虚假宣传等坑农害农违法行为和净化农资市场秩序的决心。
自2023年以来,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入组织开展农资监管执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通过部门协同联动,依托农资打假联席会议制度。发放化肥产品许可证74张,出动执法人员2.7万余人次,检查农资生产销售企业1.2万余家次,发现并整改问题企业484家,注销撤销许可证9张。”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二级巡视员张泰云介绍。
河南省化肥、农膜等农资产品生产企业多、需求量大,为此,河南不断加大监督抽查力度,对化肥、农膜等7993批次农资产品开展监督抽查,发现不合格产品448批次并依法进行了处置。针对发现的问题,组织专家对190家农资企业进行质量技术帮扶,帮助解决问题267个,有效提升了农资产品质量。
重拳出击才能打击震慑违法行为。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连续多年把打击假冒伪劣农资产品作为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的重中之重,聚焦重点地区、重点时段、重点环节,畅通农资案件举报、受理、处置快速通道,2023年查办农资案件462起,进一步规范了农资市场秩序。
为加强行刑衔接,联合省高法、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等部门制定了《河南省市场监管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暂行规定》,“有案不移,以罚代刑”的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向公安机关移送农资违法案件9起,其中,某市联合公安机关查办的制售假冒伪劣化肥案,抓获犯罪嫌疑人5人,捣毁制假窝点3处,查获假冒化肥成品225吨、半成品415吨。同时,强化信用联合惩戒,对监督检查、抽查中发现的65家问题企业,依法纳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对存在严重质量违法行为的,依法列入市场监督管理严重违法失信名单,有力震慑了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
农资打假还在于宣传引导,推进社会共治。为进一步发挥舆论监督和宣传作用,河南省积极普及识假辨假和科学使用农资知识,及时发布公众提醒,曝光坑农害农案件和失信企业名单,公布河南省“铁拳”行动农资违法案件典型案例18起,不断提高农民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此外,通过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完善热线、网站、手机APP等多元维权平台,及时受理、办理、反馈涉化肥等农资投诉举报1100余起,做到投诉举报处置与监管执法的无缝对接。积极开展“农资执法打假下乡”活动。依托市场监管所等基层力量,深入农贸市场、田间地头等设立农资打假维权咨询点,印发宣传海报等材料3.3万余份,制作“购肥提示”短视频,点击量5万余次。有效挤压了游商小贩及农资“忽悠团”的生存空间,营造执法有力、企业自律、群众广泛参与的农资打假良好氛围。
“下一步,我局将运用好农资打假厅际联席会议机制,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聚焦化肥、农膜等重点产品,针对不法分子‘忽悠团’‘打游击’等情况,加大打击力度。加大农资产品监督抽查力度,聚焦群众投诉举报、排查发现隐患、新闻媒体曝光的重点产品,增加抽查批次,扩大抽查范围。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加强农资打假宣传,推进社会共治。开展农资企业质量技术帮扶‘提质强企’活动,聚焦农资质量安全监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实施‘精准帮扶、对症下药’,帮助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张泰云说。(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丁乐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