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4月4日,在孩子们的齐声朗诵中,郑州图书馆“手中的非遗”亲子体验活动清明节专场活动正式开始了。
本次活动以“清明追忆出土史 揭秘甲骨寻文脉”为主题,通过甲骨模型考古挖掘和拓印体验,带领现场读者了解清明节的相关知识和传统习俗,回忆殷墟甲骨的第一次考古挖掘的历史,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清明节源自古人的祖先信仰,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大河网记者看到,活动现场时而热烈,时而肃静,孩子们在清明节起源和习俗环节中,学到了悼念逝者、缅怀先人的庄严;在清明节古诗词环节,读懂了凄冷伤感、寄托哀思的心境;在追忆甲骨文出土史环节,了解了先辈们见证殷墟、传承守护的坚守;在考古挖掘体验环节,见到了甲骨挖掘展示箱、体验了考古挖掘,并亲手拓印一份专属的文脉礼。
作为本次活动的主讲人之一,殷墟甲骨文出土史馆副馆长、安阳市殷商文化交流中心发起人张栋梁在给现场小朋友分析“安阳远离大海,为什么会有鲸鱼骨头”“为什么考古工作者会拿着枪”等问题的同时,也讲述了自己家与殷墟“因为刻骨,所以铭心”的不解之缘。
“从1928年10月开始,到1937年6月为止,考古工作者在安阳殷墟共进行了15次挖掘,总计出土甲骨24906片。”张栋梁在讲座中介绍,在这15次挖掘中,出土甲骨数量最多也是最重要的,当属第13次挖掘出土的YH127坑。
YH127坑位于安阳小屯村张学献家的北七亩地中,从这里出土甲骨17096片,占殷墟出土甲骨片总数的七成。作为张家守护殷墟第四代传承人,张栋梁回忆说,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殷墟”“甲骨文”“保护”“土地”这些词,经常出现在脑海里。
“过去,我只知道原先家中参与保护挖掘殷墟,有些甲骨是从当时家中的地里被发掘出来的。”张栋梁动情地说,“直到我知道父亲在王宇信先生等诸多专家学者的支持下,将他所收集了近40年的资料进行展示的时候,我才真正明白了我家与殷墟的渊源,明白了见证殷墟、记录殷墟、守护殷墟、传扬殷墟这个接力棒的分量。”
据介绍,本次活动为郑州图书馆“手中的非遗”系列活动的第三场,为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扣“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天地之中、华夏之源、功夫郑州”等城市文化品牌,郑州图书馆今年推出“手中的非遗”甲骨文与二十四节气系列。
活动主要以普及甲骨文、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及相关诗词知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为主导,通过专业讲解、手工体验等形式,为广大市民读者提供更加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李东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