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东山擂鼓台发现的石刻造像。 高雅 摄
本报讯(记者 陈学桦 王雪娜 郭歌)4月10日,龙门石窟擂鼓台保护项目竣工,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记者从现场获悉,考古人员在擂鼓台南洞加固维修保护工程中,通过考古清理发现石刻造像和建筑构件80余件。
龙门石窟擂鼓台区以擂鼓台南、中、北三洞窟龛造像为主体,并包括三洞外崖面的诸小龛,共计80余个窟龛。龙门石窟研究院石窟保护中心主任马朝龙介绍,该区洞窟大多为唐代武周时期开凿,在唐代佛教石窟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擂鼓台区域洞窟曾于2011年进行过水害治理,多年观测下,水害治理工程效果良好。”马朝龙介绍,2021年河南遭遇洪灾,擂鼓台区域洞窟渗漏水再次加重,洞窟出现结构性失稳问题。
龙门石窟研究院组织文保专家实地踏勘洞窟病害发展情况,并根据国家文物局及省文物局批复意见,通过水害治理、危岩治理、擂鼓台南洞失稳治理,消除洞窟存在的安全隐患,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此次配合保护工程的考古清理,是龙门石窟考古工作中一次石刻造像的集中出土,也是首次在过去维修过程中形成的墙壁内发现造像,出土的造像数量多、体量较大、雕刻精美。”龙门石窟研究院历史人文研究中心主任路伟介绍。
本次出土遗物以石刻造像为主,有佛头、菩萨像残件、头部残件、花纹残件、莲座残件、造像脚部残件和一对门砧石(门墩)等。其中一件圆雕佛头保存完整,高38厘米、宽22厘米、厚19厘米,具有鲜明的盛唐造像风格,判断时代为7世纪晚期至8世纪初。
“造像来源可能为石窟中塌落的残块。另外,该区域在唐宋时期为香山寺别院,可能是其存留、散落的部分圆雕造像,这从擂鼓台区窟前遗址考古发掘出土不同时期遗物1900件中可见一斑。”考古人员推测,出土的完整佛头填埋较深,上部有山石料礓等堆积,非夹墙内出土,推断为晚唐至宋时期即已塌落掩埋于此。
“本次考古发现对研究唐代龙门石窟造像艺术和经济社会状况以及擂鼓台区的历史沿革、古代的维修加固历史等具有重要价值,对于深化龙门石窟保护研究有重要意义。”路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