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汉服设计师、农“抖”带头人、考古专家、地铁司机……三百六十行,行行能闪光。平凡的岗位,也能有声有色,奋发的青年,都在熠熠生辉。五一劳动节和五四青年节前夕,大河网推出特别策划——“闪光青年有模Young”,聚焦模范青年,关注新兴行业,看闪闪发光的青春模样。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大姐,再和我一起把塑料布往上拉点,这里还是盖不住啊,雨进去啦!”4月19日恰逢谷雨节气,天上下着淅淅沥沥的雨,记者在郑州市二七区的种植基地里见到了郑州市蔬菜研究所副研究员黄文。此时,她穿着一件格子罩衣,蹲在三米多高的蔬菜大棚顶上,虽然戴着一个遮阳帽,头发还是被雨水打湿了贴在脸上,正在和其他几位大姐一起配合着给大棚“查漏补缺”。
看到记者,她也没有停下手里的活,一边蹲着检查棚膜的衔接,一边冲下喊话让等她一下。“不好意思啊,赵记者,你看这个大棚有几处漏了,如果番茄苗被雨浇了,我们的育种会受影响。”二十多分钟后,黄文手脚并用地从大棚旁边只能容下半个脚掌的窄梯上下来,握手的时候可以感觉到她略微粗糙的手有些冰凉。
下来以后,她没有着急进大棚躲雨,而是带着记者检查起靠近地面的隔虫网。“你看,前几天刮风把这儿的网弄破了,都是我们自己缝起来的,要不虫啃了可不得了。”看着缝补过的网纱,记者不禁感叹,她这个专家当得可真是不容易。
黄文主要从事番茄、芸豆等蔬菜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的研究及推广工作,曾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参加选育并鉴定的番茄新品种8个,已经登记的新品种6个,在2023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十年只为育一种
“我爱吃番茄。”说起毕业后选择番茄为主要科研对象的原因,黄文笑着说,很简单,因为种出来就能吃啊,不需要二次加工。
黄文介绍,她的主要工作就是根据市场需要确定目标性状,选育出高产、优质、抗病的番茄新品种。然而,这个听起来简单的工作做起来却需要超乎寻常的耐心,因为稳定一个材料性状需要3~5年,选育一个番茄新品种需要10年左右。“我们说,良种配良法,一个好的品种还要有配套的栽培技术,栽培技术研究也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开展轻简化栽培和绿色栽培技术方面的研究,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劳务成本,提高番茄的食用安全。”黄文说起自己的工作滔滔不绝。
“番茄的花是雌雄同体的,这意味着每一朵花既有雌蕊也有雄蕊,雌蕊位于花的底部,雄蕊位于花的顶部。要完成授粉,需要将雄蕊的花粉涂抹到雌蕊的柱头上,这些都需要人工一点一点进行操作,对我们的耐心是一种考验。”黄文说着话,手里的活也没有停,只见她熟练地用采粉器采集花粉,然后再到另一株番茄苗旁寻找合适的花蕊,将雄蕊和雌蕊分开,用小拇指将采集来的花粉抹在花的柱头上。因为长时间用手操作,黄文的拇指和食指指尖已经被染成了绿色。
据介绍,黄文他们对每株番茄的生物学性状都要进行观察、测量和记录,筛选出优异的材料和品种。每年种植的亲本材料、后代材料、组合还有引进的番茄品种超过1000份。正常情况下按照一亩大棚2300株番茄,一株番茄留4穗花,一穗花结5个果计算,一亩大棚里大概有5万个番茄果,这5万个番茄果,每一个果都有科研人员触摸过的痕迹。
黄文告诉记者,刚开始接触番茄研究时科研条件有限,试验地的农活都要由技术人员带头干。“我与课题组的老师们一起从建大棚、整地,到田间管理,每天早上五点多就到试验地里,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早出晚归,一泡就是一整天。”黄文说,当时冬天全靠草苫保暖,还没有智能化控制系统,他们每天都要爬到日光温室后墙上面的平台上,准时拉放草苫,不分周末、节假日,全是自己干。每天与番茄相伴的日子比自己的孩子还要多,看着它茁壮成长,大家都很欣慰,没有人叫过苦、喊过累。
说到干这行的职业习惯,黄文说,一有闲时,她就想着去试验地看看,哪怕是看上一眼,心里都觉得很踏实。一旦天气有变化,比如刮风下雨了,别人都是往屋里跑,他们都是往外跑,及时到试验地里去,生怕科研试验受到天气的影响。
红色的番茄梦
“黄老师,你啥时候再来俺们这啊,我家的番茄苗看着不老对啊,一边长得中,一边为啥不长啊。”正说着,黄文接到了一通求助电话。
“你别急啊,你打开视频通话,去地里照着让我看看。”黄文一边观察着镜头里的番茄苗,一边给对方“出招”。
黄文告诉记者,刚才打电话的是一个合作社的农民大姐,她家的番茄苗两侧长势不均,处于徒长状态,棚内温度过高。她前几天刚和其他几位专家从濮阳县回来,作为河南省番茄产业科技特派员前往兴炉农民种植合作社、融创农业有限公司、文寨农业有限公司和旗盛农民种植等合作单位进行技术服务。
“他们都有我的电话,简单一点的我在电话里就能帮他们解决,但有的时候情况复杂,就要跑一趟了。”黄文说,他们经常给种植户进行培训,特别是春耕备耕等关键时节。开培训班不难,但是如何让农户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才是关键,他们已经把课堂开在了田间地头,现场答疑解惑,让培训更接地气、更有人气,还利用各种平台进行线上讲课,用最直接的方式指导农户田间管理,获得农民朋友的广泛好评。
“一个优良的番茄品种,首先是农民需要、市场需要、市民需要的。在我心中,培育出这样一个好番茄,不仅要让农民增收,而且番茄本身的品质要高、口感要好,让大家吃出小时候的味道,吃得更加安全营养。”黄文说,这就是她心中的“白月光”。
黄文告诉记者,作为一名番茄科研人员,她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能够育成一个综合抗病性更强、更高产、更优质、能够药食同源的功能型口感番茄,相信通过努力,未来这样的高品质番茄将会出现在大家的餐桌。
红色的番茄承载着黄文的全部梦想,据了解,经过多年选育、试验,她研究的优质番茄新品种在省内外推广面积已超过45万亩。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