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向“芯”时代!高产优质强筋小麦中麦578产业化发展再提速

2024年05月11日10:59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祝传鹏)麦浪滚滚,丰收在望。5月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作物科学研究所与棉花研究所联合主办,高产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中麦578”高质高效大面积单产提升综合技术展示现场观摩暨产业化对接会在驻马店平舆县召开。

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种业企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全省主要市县合作社和种粮大户、粮食贸易、面粉加工企业代表等参加了会议,围绕中麦578高质高效大面积单产提升综合技术和产业化发展展开交流,以制定合理精准的灌浆期田间管理措施,保障中麦578既高产又优质。

农户丨优质又高产 丰收喜在望

走进驻马店平舆县陈集村村民陈小立种植的3000亩“中麦578”麦田,青绿渐黄的小麦根粗苗壮、穗大粒满,陈小立难掩内心喜悦:“现在是灌浆关键期,做好这时候的管理,可以促进灌浆,明显改善籽粒重量,提高产量。”

“之前从村里第一次接触到这个品种,介绍说抗病性强,产量也不错,而且品质好。”陈小立回忆,于是,他特地种了50多亩用作试验田。这一年,陈小立的心里是忐忑的,他说,在种植和管理上都和当地传统小麦差不多,但按照当地经销商的建议,特别注意了播种时间,比当地适宜期推迟了近一周。

结果是喜人的,“中麦578”平均亩产600多公斤,每亩地仅加价收购部分就为陈小立增收了90多元。

“我还特意留了一些籽粒磨成面粉,发现做出来的面条和饺子口感好,不但色泽亮,吃到嘴里还特别有嚼劲儿。”陈小立说,第二年开始,陈小立地里种的小麦逐渐变成了“中麦578”,收获后直接通过当地经销商卖给了面粉加工企业,流向了消费者的餐桌。

近几年,平舆县的“中麦578”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从2020年的近1万亩,增加到2021年的4万余亩、2022年的10万余亩,如今已有15万余亩。

 “中麦578” 种植面积稳居全国小麦品种前10位,在驻马店市连续3年大面积展示示范和推广实践中表现出高产早熟、优质强筋、综合抗病抗逆好、耐穗发芽等突出优点,籽粒大、硬质、饱满、外观商品性好,正在成为河南省驻马店市优质强筋小麦更新换代品种。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新乡基地副主任李松科介绍,驻马店平舆县“中麦578”现场展示示范区连片5000亩,示范面积15万亩;在前茬玉米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控(种子包衣、返青期药剂防控纹枯和茎基腐病、扬花期一喷三防)、从播种到收获全程机械化技术的综合应用下,平均亩穗数47.6万、穗粒数达到36.3粒,按黄淮南片审定公告千粒重50.1克计算,理论亩产将达735.8KG,丰收在望。

出身丨“根正苗红”可替代进口小麦

“南米北面”,是中国人饮食结构的基本现象。在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的历史巨变中,人们对面食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从中麦578开始参加区域生产试验开始,我就一直关注着这个品种,它的突出特点就是品质好,可以替代进口小麦,达到优质强筋的标准,深受粮食收储企业和食品加工企业的欢迎。”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评价说,同时,稳产性和综合抗性比较高,是一个安全的、高产的、优质的,又能够形成高效益的、受市场欢迎的好品种。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小麦改良中心主任何中虎介绍,中麦578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棉花研究所合作育成的优质强筋高产品种,已通过国家黄淮南片、黄淮北片两大麦区审定,2022年又通过了新疆初审,推广区域和适应性居国内优质强筋麦前列。该品种的产业化工作已经全面展开,金沙河、益海嘉里、南阳想念、南顺等面业集团对其加工品质均已充分认可,2023年订单收购近60万吨,预计今年的订单收购将显著增加。中麦578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和订单种植,将为支撑口粮安全、提升小麦产业整体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做出新贡献。

据统计,2022年中麦578夏收面积已达629万亩,居全国第8位,在河南、山东、安徽、山西和新疆大面积示范推广中,均表现突出。2022年5月28日,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8.9亩实打验收,平均亩产841.8公斤;6月3日,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组织专家,在安徽省涡阳县实打验收4.49亩,平均亩产825公斤;6月13日,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9.99亩实产验收,平均亩产716.6公斤;6月8日,南疆莎车县百亩展示方测产验收平均亩产752.1公斤,早熟性突出,与当地高产对照品种新冬20熟期相当,能很好满足当地提高复种指数的要求,是南疆目前唯一达到优质中强筋标准的小麦品种。

       前景丨院地合作加速优质强筋小麦“中麦578”推广应用         

从一粒种子到一株小麦再到一个面包、一碗拉面的过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科研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我国种业创新发展的成效。从吃得饱,到吃得丰富、营养、健康美味,一粒粒种子正在努力“加速跑”。

良种还需良法。中原研究中心 “小麦品质分子改良” 团队首席张勇认为,为进一步提升产量、优化品质,还需要对“中麦578”持续进行提纯复壮工作,加强良种良法相配套、农机农艺相结合。通过深耕灭茬、均衡施肥、关键期植保防控、适期使用叶面肥、合理农机应用等配套栽培管理技术,以乡镇整建制推进为基础,发挥农业种植合作社和种粮大户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优势,再通过产业化对接,加强种植、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衔接与配合,可以有效优化小麦产业结构。

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中,河南如何探索新路子,做出新贡献?张勇表示,以“中麦578”的推广为例,应该形成一种“科研单位—种业企业—种植合作社—粮食贸易企业—面业集团相结合”的“五位一体”优质强筋品种产业化推广模式,通过产业化,进一步提高各方收益,从而提升产业竞争力。

同时,充分利用“中麦578”高产优质早熟的特性,集成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和栽培等技术,有望打造黄淮粮食主产区小麦-玉米周年核心示范样板田,展示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在此基础上选择科技意识较强,并有种植经验的种植大户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最终通过核心区样板田展示和形式多样的宣传和培训,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等成果的应用,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的“五良”有机融合,提高主粮作物生产过程中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贡献率和关键技术的到位率、覆盖面,实现主粮作物的高质高效生产,提升大面积单产水平,为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贡献力量。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坦表示,下一步,将借助院地合作,加大优质强筋新品种“中麦578”等的推广和产业化应用力度,利用品种和相关技术,来实现轮作模式下周年作物生产的大面积单产提升,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我国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发挥重要作用。


编辑: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