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走进虢国博物馆 感受“周风虢韵”之美

2024年05月15日08:49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河南省三门峡市素有“五山四岭一分川”之称,是连接豫、晋、陕三省,北上南下、西进东出的区域交通枢纽城市,同时也是仰韶文化、道家文化和虢国文化的发源地。

5月14日,记者跟随“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物探源集中采访团队走进虢国博物馆,近距离感受“周风虢韵”之美。

虢国墓地的发现影响深远

“虢国是周朝初期重要的姬姓诸侯国,前后有五个。南虢在陕州,北虢在山西平陆,东虢在河南荥阳,西虢在今陕西宝鸡。”在虢国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周风虢韵”外,讲解员王萌告诉记者。

西周末年,西虢迁至河南三门峡及山西平陆一带,与南虢合并。虢国经济、文化十分发达,族人能征善战,国君多在周王朝中担任重要官职,倍受周天子的赏识和器重,参与了西周至春秋初期所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对周王朝的兴起、发展和衰落都有重大影响,对西周历史与文化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如今的虢国博物馆正是依托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周虢国墓地遗址而建立的一座专题性博物馆。

“虢国墓地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处规模宏大、等级齐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春秋时期大型邦国公墓。”王萌说。

据介绍,从1956年发现至今,虢国墓地共探明各类遗址800余处,出土文物近3万件。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发掘的虢季、虢仲两座国君大墓,因出土文物数量多、价值高和墓主人级别高,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又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虢国博物馆副馆长李清丽认为,虢国墓地的发现对研究两周时期的宗法、墓葬制度,以及虢国的历史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填补了虢国历史研究的空白。

文物中蕴含着鲜明的创新性

在虢国博物馆里,端庄厚重的青铜器、瑰丽璀璨的玉器、震惊天下的铁剑、气势恢弘的车马坑……使得虢国的面貌清晰起来。

随着讲解员的引导,采访团来到了“美玉灼灼”展区,该展区在核心位置展示着被称为镇馆之宝的人龙纹玉璋。

这块体型巨大的玉璋有着形神兼备的姿态、雕刻精细的线条、浑然天成的纹饰,由一块完整的和田青玉雕刻而成,造型构思极为巧妙,引得众人纷纷驻足打卡留念。

“这是虢国墓地出土的器形最大、最为厚重的单件玉器,代表着墓主的显赫身份。”王萌介绍,人龙纹玉璋的雕刻技法采用了斜刀技法,又被称为“一面坡”技法,是西周时期玉器纹饰雕琢常见的技法之一。

在李清丽看来,西周时期玉器的制作工艺,在夏商玉器制作的工艺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玉璋上的“一面坡”玉雕加工方法,表现了那个时代鲜明的创新性。

此外,在虢季墓中出土的“中华第一剑”——玉柄铁剑的身上,同样体现了这种创新的特征。“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说明虢国在继承了商周青铜礼器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创新。”李清丽说。

2800年前的“太阳能打火机”

在虢国博物馆前的平台上,有一座状如卫星信号接收器的青铜阳燧,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这是根据虢国太子墓中出土的青铜阳燧按一定比例放大而成的。

据介绍,这件青铜阳燧直径7.5厘米,正面呈银白色凹面镜,背面有鼻形钮,钮旁铸有两只斑斓猛虎,以及双头虺龙与鸷鸟组成的图案。

这种类似茶杯盖的独特造型,也使得阳燧在向太阳取火过程中更加方便。同时,为了能有效地反射阳光,需要选用优质的青铜材料,经过多次打磨和抛光之后,才能使其表面光滑如镜。

在讲解的过程中,王萌拿起一件阳燧等比例复制品,对准太阳的方向,不到三秒,就点燃了易燃物,引得一旁观看的人们发出阵阵惊呼。

据了解,《周礼·考工记》对阳燧制作的材料配方有精确记载:“金有六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也。”其中“金”指的是纯铜,“锡”是指铅锡合金,即制造阳燧的铜、锡比例为2比1。

“这些文物中所蕴含的信息,不仅体现了制造者的经验、思维与智慧,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精深的科学认识水平。”王萌说。(李东宝)


编辑:张龙(小)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