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走进商丘 阅尽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

2024年05月18日20:26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在黄河之滨,五千年的回响悠扬不息。商丘大地,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初始梦想,从远古的神话到历史的篇章,岁月如歌流转,每一页都书写着英雄的传奇、智慧的光芒。

  “三商开源九万里,一城阅尽五千年。”商丘,这座位于河南省东部的豫、鲁、苏、皖四省接合处的城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5月17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物探源集中采访活动第五站来到商丘,实地探访商丘博物馆、永城王庄遗址和大运河通济渠商丘夏邑段遗址,阅尽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积淀。

  商丘博物馆:“四次寻商”填补商文化考古空缺

  永城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反映两汉葬俗的汉代画像石、被称为古代“人工水龙头”的铜匜……一件件珍贵文物吸引着采访团记者的目光。

  据介绍,商丘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9236件(套),多为本地区田野考古发掘出土或民间征集所得,包括石器、陶器、甲骨、铜器、瓷器、货币、绘画、书法、汉画像石、玉器、壁画等。

  “目前全省博物馆的两件金缕玉衣,均为永城汉墓出土玉片修复而成,其中一件在河南博物院,一件就留在咱们商丘博物馆。”跟随着讲解员的引导,记者来到“镇馆之宝”金缕玉衣展区,在其上方,绘有同样出自商丘的“四神云气图”。

  随着展厅灯光暗下,一条活灵活现的青龙缓缓“现身”,原本封存在展柜里的金缕玉衣在壮阔的四神云气图环绕下,以新的方式“活起来”,焕发新的生机。

  讲解员告诉记者,近年来,商丘博物馆开展了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工程,通过数字化影像技术的运用,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

  在博物馆殷商文明探源工程成果专题展厅里,商丘博物馆原馆长、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王良田向记者讲述,1936年以来考古学家四次寻商的经历。

  通过几代考古人的艰苦努力,商丘发现了数量可观的商文化遗存,基本建立起豫东商丘不断代的考古文化序列,并不断有新的发现在填补着商文化考古的空缺,印证着这片土地对商文化起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下一步,我们打算继续围绕柘城孟庄遗址进行发掘工作。孟庄遗址在时间上属于郑州二里岗期,遗址中出土了青铜礼器、铸铜作坊、夯土建筑遗迹,我们相信孟庄遗址一定有早商时期城址。”王良田表示。

  永城王庄遗址:河南首次发现大汶口文化中心聚落

  今年3月,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揭晓,永城王庄遗址入选。

  永城王庄遗址,位于商丘永城市苗桥镇曹楼村王庄村民组,是首次在河南境内发现的大汶口文化中心聚落,也是近年来大汶口文化的重要考古发现之一。

  “这座2023年正式开始发掘的遗址,在当年就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比较少见的。”在王庄遗址一处展板前,讲解员告诉记者。

  行走在曹楼村王庄村民组,道路两旁的墙壁上随处可见与考古学有关的图片和文字,俨然一座散落在村头的露天博物馆。

  “永城王庄遗址发现的环壕遗迹、高等级墓葬及出土遗物,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意义。”永城王庄遗址项目负责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朱光华告诉记者。

  对于永城王庄遗址为何能入选十大考古发现,朱光华介绍,一是遗址比较大,并且发现有环壕,说明遗址级别较高。二是发现遗址埋葬很有地方特色,存在“有意打破”现象,是一种极罕见的葬俗。

  “简单来说就是,后人在营建墓室时会有意挖开早期的墓穴,并保留早期墓主的骨骼及随葬品,再次埋葬新的逝者,从而形成上、下两层墓葬墓主骨骼相叠、两墓随葬品连续堆放的奇特景象。”朱光华说,这种葬俗目前在其他大汶口文化遗址还没有见到,是史前时期王庄聚落群体特性的文化表现。

  除此之外,墓葬等级化以及出土丰富的具有礼器性质的玉器等,反映了该地区史前时代社会复杂化进程与文明演进的轨迹。同时,文化面貌具有多样性,陶器群因素复杂,主体属大汶口系统但具有显著地域风格,可能代表大汶口文化的一个新类型。

  “如今,王庄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中,当地政府依托考古发掘成果,启动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建设,以期让更多民众了解这片古老土地的厚重历史。”朱光华说。

  通济渠夏邑段:再现大运河“舳舻千里”的盛况

  走进位于夏邑县济阳镇的通济渠商丘夏邑段文化遗址展示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石雕上的五个大字——“中国大运河”。

  “大运河在夏邑境内长27公里,贯穿济阳、罗庄、会亭3个乡镇。在济阳镇西街,至今还有一段残存的运河通济渠河道,这也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郑州以东,唯一保留有水面的故道。”讲解员告诉记者。

  通济渠,在唐宋时期称作汴河、汴水,始建于隋朝,是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连接黄河与淮河。这是祖先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是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鲜活文化符号。

  走进展厅,一艘多层商船模型摆放在大屏幕下,讲述着运河两岸曾经的商贾繁荣。大屏后面,保护着考古发掘的通济渠河道的真实原貌,通过密集的车轮印痕、行人脚印、木桩遗迹、动物蹄印等,我们可以想象当时“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的盛况。

  “更替三朝阅尽汴堤烟雨景,舳舻千里引来栗邑寿康源。”在展示馆不远处,通济渠商丘夏邑段遗址展示大厅门前,一副对联涵泳着通济渠夏邑段这首壮阔的歌。

  作为该遗址发掘项目负责人,王良田向记者介绍了通济渠夏邑段遗址的相关情况。“2007年,国家提出要对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当时,商丘市文物局组织了6组人员,对商丘境内大运河进行了全方位勘探。”他回忆说。

  经过考古勘探和发掘,考古人员在夏邑县济阳镇刘铺村发现了唐宋时期保存完整的通济渠河道遗存,主要文化内涵包括顶宽25至30米的南北大堤、多次修建的主堤外护坡堤、堤上建筑基槽、100米至120米宽的河道等。

  “通过对通济渠夏邑段的结构情况及使用情况的了解,我们认为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高超技术水平,以及历史上大运河繁忙交通的真实再现,对大运河申遗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王良田说。(李东宝)


编辑: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