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上百处文化遗址受损,《海牙公约》效力有限 巴以冲突下的文化财产之殇

2024年05月23日08:03

来源:工人日报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庆祝《关于在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的公约》(又称《海牙公约》)通过70周年之际,在荷兰海牙宣布了保护文化财产的新倡议。

  《海牙公约》和《第一议定书》于1954年5月通过,是首个专为在武装冲突中保护文化财产,并将蓄意破坏此类财产者诉诸法律的国际法律框架。此次新倡议在遗产破坏调查、组建遗产保护专门机构和遗产保护前沿技术培训等方面做出了新的规定。

  就在新倡议提出前不久,巴勒斯坦文化部更新了加沙地带文化财产被破坏数字。据巴勒斯坦中央统计局和文化部联合发布的数据,自2023年10月7日加沙冲突爆发以来,巴勒斯坦历史遗迹、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就有216处遭到破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现已核实其中43处文化遗址。

  据了解,在加沙城内,建于1260年的帕夏宫在一次空袭中遭到破坏,这座宫殿曾是马穆鲁克统治者的住所,后改建为古物博物馆,展示加沙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

  同样坐落于加沙老城的奥马里清真寺是加沙地带最大、最古老的清真寺,始建于公元7世纪。其收藏的62份稀有手稿,包括《古兰经》的历史副本以及关于哲学、医学的古代书籍已连同整座建筑被炸弹摧毁。

  除此之外,全球第三古老的教堂圣波菲里乌斯教堂、位于汗尤尼斯的巴尔库克城堡,以及具有2000年历史的罗马公墓等都未能躲过本轮巴以冲突的战火。根据巴勒斯坦文化部的声明,以色列战机轰炸了包括拉法博物馆在内的12个大型博物馆、3座教堂、32个文化中心、195栋历史建筑、9个考古遗址、9家公共图书馆和19所大学,完全或部分摧毁了506座清真寺。

  阿拉伯考古学家联合会媒体办公室主任阿卜杜勒·拉希姆·雷汉谴责以色列公然违反《海牙公约》,认为这不仅危及巴勒斯坦的文化特性,也是全人类的损失。欧洲—地中海人权监测组织则呼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履行其职责,派遣调查团评估历史遗迹的状况,并追究以色列侵犯加沙文化财产行为的责任。

  自1954年《海牙公约》签署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武装冲突地区的文化财产,包括使用蓝盾标识标记文化财产使其免受战争破坏,为相关国家提供财政援助,编制《重点保护文化财产名录》并为其提供额外保护,以及支持创建专门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的单位等。

  然而,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霍政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际组织在保护武装冲突地区的文化财产时面临不少障碍,“武装冲突双方随着战争进行,可能逐步失去理智,对《海牙公约》的遵守程度显著降低。国际组织文物保护人员此时进入交战区会面临危险,难以履行保护责任。”

  霍政欣还提到,《海牙公约》和《第一议定书》存在措辞模糊的问题。例如,公约允许缔约国在“军事迫切需要”的情况下攻击文化财产,却没有详细规定“军事迫切需要”的定义,给交战方留下滥用该项例外的空间,使得公约的一些保护机制形同虚设。1999年制定的《第二议定书》虽然弥补了这项例外的缺陷,但由于以色列等国家并未加入,《第二议定书》对部分国家无法产生约束力。霍政欣说:“因为国家主权之上没有更高权力,国际公约缺乏自上而下的执行机制,很大程度上依赖各国自主履行,这些都构成了对文化财产保护的障碍。”

  在霍政欣看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新倡议将给文化财产保护带来益处。同时他认为:“由于武装冲突情况下对文化财产的保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国军事当局,所以要在武装力量中间普及国际文化财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明确破坏文物和文化遗产构成国际法的违法行为,约束其在武装冲突中的行为。另外,要加强文物保护培训和信息公开,让交战双方知晓被国际公约保护的文化遗产信息,形成保护意识。”(莫荞菲)

编辑:赵地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