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资源、创新引领、体系推进 解码四张“国家名片”的重庆国际生物城发展之路

2024年05月24日07:43

来源:华龙网

  华龙网讯(记者 李成 陆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国家高新区”“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很难想象,这个2017年还是普通服装工业园的地方,会在如今成为四张“国家名片”的重庆市唯一生物医药重点关键园区。从无到有、有中生新,位于重庆市巴南区的重庆国际生物城通过集聚发展要素资源,发挥研发创新示范引领作用,完善发展服务保障体系,正打造国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新高地。

重庆国际生物城园区。重庆国际生物城供图

重庆国际生物城园区。重庆国际生物城供图

  无中生有 从“一张白纸”到产业集群

  重庆国际生物城的异军突起源于着眼长远的预见力。重庆生物医药产业分布零散、体量偏小。巴南区大胆规划,让位于木洞的沿江开发区向生物医药产业转型,“腾笼换鸟”,打开发展新天地。

  由于沿江开发区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当时有粮食加工、汽车配套等企业想入驻,但这些企业占地面积大,一旦入驻,后续发展空间将十分有限。巴南区认为,招商不能“捡到篮子都是菜”,只有招到好的生物医药龙头企业才能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在此之前绝不轻易开发。

  正因为保持战略定力,日后发展才能行稳致远。凭借良好的营商环境,国内一家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在此投资130亿元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随后带动多家生物医药企业相继落地开工,并带来多个处于临床试验的一类新药项目。巴南区在此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地选商进行延链补链,打造生态化、国际化的生物医药产业新城。

  有了龙头项目引领,巴南区出台人才招引、产业扶持等政策,陆续吸引了生产重组疫苗、抗癌药、抗体药物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入驻。2019年,沿江开发区正式转型并更名为重庆国际生物城,成为重庆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

  重庆国际生物城相关负责人介绍,国际生物城位于重庆市中心城区东部,规划面积64平方公里,不仅交通区位十分便利,还拥有中心城区极为稀缺的可连片开发工业用地,可为项目落位节约要素成本。

智睿生物医药产业园。重庆国际生物城供图

智睿生物医药产业园。重庆国际生物城供图

  走进如今的重庆国际生物城,到处是项目建设、研发生产、合作洽谈的火热景象。总投资130亿元的智睿生物医药产业园计划建设周期8至10年,达产后年产值预计230亿元,目前已建成研发与孵化中心、抗体药物产业化中心、糖尿病药物产业中心、药物评价中心,既开展药物研发工作,又承接研发产品的产业化。

  智睿投资公司负责人介绍,智睿生物医药产业园搭建了药学研究、药物安全评价、临床医学、生物技术四大综合性平台,为制药研发机构和企业提供服务。目前在研产品30余个,有12个品种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涵盖肿瘤、代谢类疾病、传染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领域,有8个品种为国家一类新药,预计明年将有产品上市,初期年产值将超过150亿元。

  目前,重庆国际生物城已集聚项目120余个,协议达产产值超过1000亿元,初步形成以生物制药为核心,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全领域发展的新格局。

  “加快重庆国际生物城建设是市级战略,重庆市为此量身定制了‘总体规划’‘三年行动计划’‘转移转化示范地若干措施’等政策红利,我们有信心在各种发展要素资源的不断集聚下,推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重庆国际生物城相关负责人表示。

  有中生新 从项目集聚到“双强”格局

  重庆国际生物城的发展不仅依靠项目集聚的“加法”,更依托项目发挥创新示范引领作用的“乘数效应”,构建以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为核心,以产学研平台为基础,涵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化的全要素创新链,形成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双强”格局。

  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于2020年启动建设,是由重庆市、巴南区共建的市级研究机构,为公益性、新机制、新业态的Ⅱ类事业单位,2021年被认定为市级新型高端研发机构。

  作为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院体制机制灵活,可以柔性引才,汇聚生物产业高端资源,打造国内顶尖的免疫研究院和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免疫成果转化平台。

  据介绍,研究院正致力于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达到国际认证需求的“2+4+X”体系。“2”即疫苗、抗体,“4”即多肽药物、免疫细胞治疗、免疫诊断、ARO(学术研究组织)服务,“X”包括免疫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中心、中试中心、实验动物中心、基因检测中心、细胞实验中心、样本库等。

  目前,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已申请专利1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原创性论文20篇;孵化落地重庆国际生物城的生物高技术公司4家。

  科研创新不仅体现在研发机构,也根植于重庆国际生物城的企业基因之中。重庆宸安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专注于糖尿病治疗性药物研发和生产,凭借先进的基因工程重组胰岛素蛋白表达及修饰技术,创新开发出新型酵母及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并建立重组蛋白化学修饰技术平台。

  “公司技术应用于长效、速效、口服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的研发,在质量指标及成本控制上具备优势。”宸安公司副总经理蔡俊杰说。

  蔡俊杰表示,公司未来将结合临床试验及糖尿病发展形势,全方位开发超短效、短效、中效、长效、超长效、预混等不同类别胰岛素及GLP-1类似物,同时根据降糖的作用机制和作用靶点开发糖尿病治疗用的生物创新药。

重庆国际生物城宸安生物研发平台。重庆国际生物城供图

重庆国际生物城宸安生物研发平台。重庆国际生物城供图

  目前,重庆国际生物城已集聚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上海交大数字医学联合技术转移中心、智睿创新孵化中心、智翔金泰抗体药物研发中心、宸安生物中试平台、美莱德动物试验平台等为核心的研发创新机构,与上海交大、四川大学、苏州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形成从基础研究到成果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据统计,重庆国际生物城在研创新药物达到57个,23个创新药物进入临床,其中9个产品进入三期临床,在疫苗、细胞治疗、多肽药物、抗体类、胰岛素等高端生物药领域进入国内先进行列。

  体系保障 从“硬核实力”到“软硬兼备”

  根据规划,到2027年,重庆国际生物城集聚企业500家,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基本建成全国生物经济先导区和国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重庆国际生物城一手强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实力”,一手完善机制,提升体系保障和宏观规划的“软实力”,努力做到“软硬兼备”。

重庆国际生物城园区。重庆国际生物城供图(1)

重庆国际生物城园区。重庆国际生物城供图

  “多方联动”招商。重庆国际生物城与重庆市经济信息委、市药监局等形成合作机制,加强资源共享和对接协调;与国内主要医药行业协会开展战略合作,增加信息渠道,共建招商平台,推动项目落地。

  “五方合作”赋能。重庆国际生物城与上海张江药谷、武汉光谷生物城、江苏泰州生物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打造“长江经济带生物产业联盟”,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医研企一体化合作模式;通过该机制成功引进了博唯生物、智翔金泰、宸安生物等龙头项目和HPV疫苗、高端抗体药物、长效胰岛素等国内先进的拳头产品。

  川渝两地联动。重庆国际生物城深化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成都医学城的互补合作,共建成渝双城生物产业高地。在成都医学城内医疗机构挂牌成立重庆国际生物城临床试验中心,共助药品临床转化;双向互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实施“一区两园”建设、产业集群提升、产业体系完善、联合招商引资、平台共建和人才共享等六项任务。

  “长中短”项目融合。针对生物医药高附加值、高投入、高风险特性,重庆国际生物城着力构建短中长期结合的项目结构,推动产业健康良性发展。引进短期项目,以MAH持证品种、医药流通、服务类平台等短平快项目为重点,加快形成产值效益,支撑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该类项目占比60%,产值规模约150亿元。发展中期项目,以传统化学药制剂、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等为重点,壮大中期项目集群,项目占比30%,产值规模约350亿元。推动长期项目,以疫苗、抗体、细胞治疗等高端生物制药项目为重点,完善行业“塔尖”项目集群,项目占比10%,产值规模约500亿元。

  同时,巴南区出资10亿元作为生物医药产业专项发展资金,并聘请专业市场管理人,成立私募基金;针对基金已投资项目,与银行合作开发“投联贷”等专项产品,重点支持生物医药初创科技型企业发展。

  重庆国际生物城负责人表示,围绕做强“产”这个核心,国际生物城已厘清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发展的具体思路,下一步将围绕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赛道“分工化”、药械规模“产业化”和研发竞争“国际化”三大发展趋势,分类指导、梯次培育、靶向发力,构建良好营商环境和有力的园区服务体系,持续推动产业迭代升级。

编辑:王晓颖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