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洛阳市孟津区会盟镇黄河岸边的万亩小麦陆续成熟,一辆辆大型收割机穿梭其间,织就一幅丰收的美丽画卷。 郑占波 李玑 摄 5月28日,在汤阴县瓦岗镇,国家电网河南电力(汤阴营销服务)太行红旗渠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检查补贴防撞标识,维护麦收期间电力设施安全稳定运行环境。 张阳 摄 周口中心港货船正在灌装小麦。 夏政 摄
□本报记者 李若凡
随着丰收的脚步,新鲜的粮食正陆续抵达粮仓。如何确保每一粒粮食都能安全地度过漫长的储存期?记者走进河南的一些粮仓,一窥“中原粮仓”的科技奥秘。
粮食住进“楼房”
6月4日,满载粮食的卡车缓缓驶入位于浚县的河南昱谷仓储有限公司楼房仓前,承载着乡村的希望与丰收的喜悦,粮食即将踏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这里,粮食将经历一场严格的“体检”。智能扦样机以其精准而科学的操作,从不同角度对粮食进行均匀抽样,确保样品的代表性。随后,这些样品将被送往专业的检验室,接受一系列严格的检测。检验员们要对样品的容重、水分、杂质、不完善粒、色泽、气味以及食品卫生等指标进行逐一检测,确保粮食符合入库标准。
粮食入库的流程如同一个高度智能化的系统工程。从登记取卡到扦样检验,再到过磅称重和卸粮付款,每一个环节都通过“智慧粮库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信息的实时记录与查询。这种智能化的管理方式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确保了粮食入库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
“只有当粮食通过这场严格的‘体检’,达到入库标准后,它们才能入住这座‘楼房’。”河南昱谷仓储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山东说,楼房仓相较以往的房式仓,同样的使用面积能增加仓容量2倍至3倍。同时,楼房仓较其他仓房温度更低,对储存粮食、延缓粮食陈化起到关键作用。此外,楼房仓在粮食储藏期间的水分变化幅度较低,增加了粮食储藏的稳定性。
据了解,该项目总仓容2.8万吨,共建设了三层楼房仓,每层两个仓,一层每个仓存粮6000吨,二层、三层每个仓存粮4000吨,方便随时调配使用。这种建筑结构采用了砖混框架设计,真正实现了“让粮食住上楼房”。
“该项目的建设有效地与浚县散粮运输设施、散粮需求单位合理衔接,并缓解浚县仓容紧张,为粮食‘四散’(散装、散卸、散存、散运)作业提供了基础设施条件,完善了区域性散粮运输网络,加速实现区域内粮食流通现代化。”省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玉田介绍,该粮仓为我省第一座楼房仓。
粮仓中的科技“魔法”
在河南豫粮物流有限公司中牟直属库,记者沿着粮仓外部的扶梯,登上高高的1号粮仓的检查门入口。一打开检查门,一股浓郁的麦香扑鼻而来。在这个巨大的粮仓里,科技的力量无处不在。
电子测温、机械通风、环流熏蒸、空调控温系统……这些高科技设备的运用,使得粮仓如同一个智能化的“空调房”,为粮食提供了一个舒适而安全的储存环境。
仓内温度大于设定温度值时,空调控温系统会自动开启制冷模式,降低仓内温度及粮堆的表层粮温,保持粮食品质的稳定。
“以前三伏天仓内最高温度可达37℃,保管员进仓作业,简直就像进了桑拿房。现在仓内温度控制在26℃左右,感觉非常舒适。”仓房保管员刘宸说。
在这个智能化的粮仓里,粮食得到了精心呵护。仓内储粮深度可达6米,单仓储粮约1万吨。智能粮情系统如同“千里眼”和“顺风耳”,让保管员可以随时掌握粮堆内各部分的温度变化。
“每个仓房配备有测温联网系统,按照9列7行4层共计252个测温点位的分布形式实现仓内粮温监测全覆盖,温度情况会直接体现在智慧粮库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如果出现异常,测温点会立即进行预警提示。”刘宸说,智能通风系统和环流熏蒸系统可以有效抑制并杀死害虫。
此外,远程监控系统的应用让粮仓管理更加便捷和高效,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可以随时了解仓内的情况,对粮食的储存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和调整。
智能化粮库建设助力农业现代化
从2015年起,我省粮食系统就开始实施智能化粮库建设,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对传统粮库进行深度改造。如今,智能安防、粮情在线监测、智能出入库、内环流控温等智能化管控技术已经全面推广应用,实现了粮食从入库到出库全流程可追溯的数量质量管控。
这些智能化、科技化的管理手段不仅深化了“智慧储粮”的建设,更拓展了服务“三农”的举措。通过综合服务平台,农户可以享受到售粮预约、出库预约、政策资讯等一站式服务。这不仅让农户在卖粮过程中少跑腿、快售粮、多增收,更让他们卖粮放心、舒心。
同时,智能化粮库建设也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粮食储存和管理的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粮食损耗率也明显降低,全省库存粮油“一符四无”粮油率保持在95%以上,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中原粮仓”将更加智慧地护航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