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徐兵
在金融圈里,最近有个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部分银行纷纷开始招兵买马,特别是一些“讨债人才”。
6月3日,某国有股份制银行发布了一则招聘通知,宣布其零售与财富管理部客户营运中心的专属运营团队计划招聘三名电话催收岗位的员工;三湘银行于5月31日发出公告,声称为了更好地推动其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并满足持续发展的业务需求,他们现在正面向全国招募七类高级岗位的人才,其中包括高级催收管理人才和高级电催人才。另外,微众银行在5月29日也公开了招聘信息,他们正在寻找业务运营支持岗位的人才,该岗位的主要职责将是监控委外催收机构的日常业绩和过程指标。
讨债催收这事儿,乍一听上去有点新鲜,但细究起来,其实背后藏着不少门道。
首先得承认,银行招催收人员这事儿,不是啥新鲜事。但为啥最近特别火呢?这得从经济大环境说起。经济下行压力下,不良贷款率难免抬头,银行为了守住资产质量的底线,自然得加强催收力量,确保那些“拖后腿”的贷款能及时回笼。换句话说,招催收人才,其实就是银行在给自己上一道“保险”,确保资产安全。
但话说回来,催收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仅要懂法,还得讲策略,更不能碰红线。近年来,监管部门对非法催收、暴力催收的打击力度空前,银行在招聘催收人员时,自然得挑那些既有经验,又能守规矩的人才。所以,我们看到的这些招聘广告,门槛都不低,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几乎成了标配。这说明,银行要的,是既能“讨债”,又能“守法”的复合型人才。
而且,银行这么做,也是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今年4月,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出炉,明确规定了催收的“红线”,不能暴力、不能骚扰,还得对合作的催收机构严格管理。紧接着,《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也来了,对催收行业的规范更细致了。这都是在告诉银行,催收这事儿,得正规,得文明,得有底线。
总的来说,银行招“讨债人才”,既是应对经济挑战的务实之举,也是顺应监管要求的合规行动。但这事儿,说到底,还是得回到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上来。招再多的催收人才,如果贷款审批不严,风险管理不到位,那也只是治标不治本。所以,银行在忙着招人的时候,还得回头看看自己的风控体系,是不是真的固若金汤。
最后还得说一句,催收这行,也不是人人都能做的。毕竟,这里面的学问,可不小。既要懂法,又要会沟通,还得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