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网络评论文风创新?评论能否带有“情绪”?算法推荐时代 新闻评论反而大有可为

2024年06月11日07:40

来源:顶端新闻·河南商报

  单士兵 受访者供图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张恒 实习生 时慧平

  打破信息茧房桎梏、拨开“后真相”迷雾。6月12日,《今豫网言》新书发布暨网络评论创作研讨活动将在郑州举行。重庆日报党委委员、编委兼理论评论部主任单士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新闻评论也在不断升级,要跟上趋势潮流,要尊重传播规律。最好的表达要能切中世道人心,得说人话,讲符合人性的话,讲符合人文精神的观点。”

  评论文风创新是个好现象

  顶端新闻:这几年,网络评论领域出现了表达方式和文风的创新潮。如何看待这一变化?

  单士兵: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现象,自古以来文本没有一成不变的。评论发展到今天,我们要有追求创新的勇气和自信。比如说“浙江宣传”“今豫网言”,表达上都不再是传统的文本形态了,没那么字正腔圆了,也不再局限于过去的模式化,过度看重起承转合和整体架构,而是在叙事和观点呈现上,更加自由灵活,更加注重与读者完全连接的效率,让观点更有贴近性。

  顶端新闻:您曾说“凡是一流的评论员,首先就应该是个散文家,甚至是小说家”,如何理解这句话?

  单士兵:我觉得最好的表达是能够切中世道人心,得说人话,讲符合人性的话,讲符合人文精神的观点。现在互联网传播是讲效率的,很多时候,决定受众是否看下去的时间,可能短到1秒钟。对观点表达者来说,往往也只有短暂的一次性传播机会,所以,我们必须学会以最快速度来与用户建立连接。

  评论者要追求自己的表达风格,比如,我的文章可能文艺气息较浓,因为这样的表达方式更容易与读者形成共情共鸣。从这个角度看,练好语言修辞,仍然是评论的基础支撑。

  评论可以带“情绪”,更容易形成共情

  顶端新闻:部分声音认为,当下有的评论带有情绪化倾向,背离了传统评论要求的理性专业原则。但从实际效果看,有感情色彩的评论公众的接受度似乎更高。您认为,带“情绪”的评论是否影响了评论本身的理性表达?

  单士兵:我认为轻易给别人打上“带情绪”“带节奏”的标签,是传统媒体人很容易犯的一种傲慢与偏见。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民日报》任仲平的文章,有时用一段诗,或用字正腔圆的排比句,进行绵密铺陈,来抒发一种豪情,来形成“起范”的效果,这也是情绪。所以,不要轻易把情绪等同于一个坏的概念,情绪本身是中性的,也可以是情怀,比如爱国情绪、民生情怀。

  顶端新闻:新的传播形势是否影响了评论的表达方式?带有情绪化的评论,是否也是适应形势的演变?

  单士兵:是的,传播业态在倒逼我们,如果我们不正视客观规律,是要被市场淘汰掉的。互联网是个好东西,网民的意见也是民意,是民意就有理性的一面,就应该被正视。互联网有“自净”功能,不要怕有些不理性的声音,因为总有正确的理性的声音,对其进行消解。

  不重视互联网的“自净”功能,只知道采取硬性的强迫式的引导,反而容易造成人们的反感情绪。有时出现一些“高级黑低级红”的现象,说到底,就是因为不尊重民意的价值,不尊重互联网传播规律。

  越是算法推荐时代,评论在发挥舆论引导方面越有价值

  顶端新闻:网络传播进入“后真相”时代,评论是否也受此影响?应该如何避免落入“后真相”陷阱?

  单士兵:其实比“后真相”概念更残酷的是“烂尾新闻”。烂尾新闻就是新闻爆出后,没有了后续,不了了之。“后真相”可能是我们只是根据自身知识和情感,来对事件进行新的解析,有时迷失于信息泛滥,或者受囿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就会偏离真相本身。我觉得不管是“后真相”还是“烂尾”,考验的都是媒体人对基本专业的敬畏。

  顶端新闻:信息茧房和回音壁效应越来越明显,这种社会现状是否赋予了评论新的使命?

  单士兵:信息爆炸的年代,报纸再厚,如果没有观点、没有思想,也还是薄的;平台或端口的频道设置得再多,发的稿件条数再多,如果只是垃圾信息,也是过剩的,也是没有价值的。

  越是在算法推荐的年代,评论这种注重独立判断、思辨能力、逻辑推演的文体,在发挥舆论引导方面就越有价值。通过对公众情绪疏导,通过议程设置,来无限逼近真相,来引导人们更理性地遵守公序良俗,践行公平正义,评论大有可为、必有可为。


编辑:赵地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