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辑走基层·新质生产力19城调研行丨郑州航空港:“747”领跑“新”浪潮

2024年06月19日07:28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编者按丨向“新”而行,“质”胜未来。

  当下,全省各地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之举、长远之策,不断以创新之力催生稳增长的支撑点、调结构的突破点、新动能的生长点,奋力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为全面展示我省各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亮点成就和实践经验,即日起,本报推出“总编辑走基层·新质生产力19城调研行”大型全媒体报道,由编委会成员带队组成采访组分赴各地,挖掘全省17个省辖市、济源示范区和航空港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做法和有效路径,用基层的生动事实、一手的调查数据、深入的思考分析,为进一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凝聚共识、提供借鉴。

  首期推出河南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刘雅鸣领衔的采访组一路走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雅鸣 阙爱民 杨凌 赵同增

  在规划面积747平方公里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每有747飞机起飞,那引擎轰鸣声,总是引人遐想。两个数字如此巧合,似乎在发出一种昭示。

  以航空为名、以枢纽闻名的郑州航空港,两年前的4月,迎来了它的第二次奋飞:立足新发展阶段,省委、省政府以前瞻30年的战略眼光,对郑州航空港进行系统性重塑重构改革,为这片希望之土注入了新动力、增添了新动能。

  电子信息产业迸发新活力,“医”字号新城快速崛起,跨境电商产业振翅高飞,国际陆港续写“陆上丝路”新传奇,新能源汽车产业“龙头”高昂……

  作为全国唯一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以航空港经济为主题的实验区,郑州航空港将以怎样的路径,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cab4fab31e7c8645ba5bb9c053d398a7.jpg

  从“挑大梁”到“领头羊”

  ——向传统产业要增量

  6月12日,走进位于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内的富士康灯塔工厂,只见车间里光线幽暗、安静无声,但生产线正在高效运转。工厂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整个生产流程已全部实现无人化操作。

  自2010年入驻郑州以来,富士康与河南不断深化合作,取得丰硕成果。2023年,富士康郑州科技园产值再创新高,实现“十二连增”,助推新郑综保区外贸进出口规模跃居全国综保区第一。数据显示,建厂以来,郑州富士康累计进出口额约占河南省进出口总额的60%、郑州市的80%——在区域经济“大盘”中,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推动优势产业延链、升链,才能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以升链为主攻方向,郑州航空港瞄准半导体装备材料产业、先进计算产业、信创产业等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越来越强。

  龙头进阶。富士康从“挑大梁”向“领头羊”迅速转变:通过数字化加快转型,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智能制造企业转变;发挥龙头作用,在郑州成立新事业总部,实施“3+3”转型发展战略,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产业,引领产业链“小伙伴”竞速新质生产力新赛道。

p44_s.jpg

工人在超聚变华中制造基地整机生产线上忙碌。

  链条升级。郑州合晶硅项目成为我省首个投入运营的半导体级单晶硅生产项目,超聚变实现55天郑州产线首台服务器下线,龙芯中科中原总部基地揭牌,助力“河南芯”跑出“加速度”……一个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森林”在郑州航空港生长起来,从单一的手机制造拓展到后端模组、半导体、集成电路等关联产业,正持续构建起“芯屏网端器”全产业生态圈。

  “一招鲜”不能“吃遍天”

  ——向新产业要动能

  当“纳米酶”走出省医学科学院的实验室,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日前,中原纳米酶实验室与郑州中钼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牵手”,全球首个工业化制备纳米酶——固氮纳米酶成果转化项目从“书架”走向“货架”,预计今年7月投产,年产值可超10亿元。

  这一消息,让长期关注我省临空经济发展的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经济学院院长、航空经济专家郝爱民精神为之一振。

  “过去10年,郑州富士康一枝独秀,取得喜人成果的同时也暗藏隐忧。从发展动能看,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经济发展依赖性强,抗风险能力差,区域发展竞争力面临危机。”郝爱民说,“一招鲜”再不能“吃遍天”,进入新10年,郑州航空港面临“成长的烦恼”,迫切需要“新鲜血液”注入。

  代表着创新方向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向“新”而行,郑州航空港充分发挥中原特区体制、枢纽、开放、发展空间等独特优势,聚焦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大健康、航空航天卫星等先进制造业,积极抢占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形成以新质生产力为先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中心,为未来10年发展蓄积充沛动能。

p50_s.jpg

河南省医学科学院。图片均为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晓东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徐聪 摄

  省医学科学院揭牌重建,创新链和产业链不断加深融合,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以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检验检测、中医药、数字健康为主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呼之欲出。

  比亚迪生产基地布局整车、关键零部件、电池等全产业链,吉利专用车项目签约入驻,创维新能源汽车全球总部大楼建成投用,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迅速崛起。

  强化枢纽优势,实施空陆网一体化产业链保通保供新模式,郑州机场货运增长迅猛。截至5月10日,郑州机场今年累计完成货运量22.8万吨,同比增长18.6%。郑州国际陆港加快建设,建成后将具备保障中欧班列每年开行万列能力。

  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共同驱动,新质生产力正在这片热土上加快布局。

p48_s.jpg

比亚迪工厂。

  “拼现在”也要“拼未来”

  ——向体制机制要活力

  比亚迪去年落户港区以来,为方便西安籍员工往返,郑州航空港多方协调在港区新设高铁停靠站点,方便员工通勤。如今,从郑州航空港坐高铁,两个多小时就能到西安,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特殊班车”。

  “特殊班车”是郑州航空港服务比亚迪的一个缩影。比亚迪签约后,37天实现开工,17个月顺利投产,创造了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的“河南速度”;建在比亚迪“身边”的郑州国际陆港,可提供“从厂门到集装箱门”免板车运输的便捷,同时可保障上下游仓配服务;百汇广场等配套商业项目加快建设,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全方位保障企业需求……比亚迪的故事,折射出的是航空港加快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有力举措。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命题,更是深化改革的关键命题。必须不断积极优化调整生产关系,深入推动体制机制变革,以改革创新为经济发展“拼未来”。

  2022年4月,省委、省政府对郑州航空港进行系统性重塑重构改革,赋予其省辖市级管理权限,打造“中间环节”最少、审批环节最少、行政效率最高,高度“扁平化”的体制机制。

  “这次改革,是授权、是赋能、是松绑,对未来发展意义重大。”郑州航空港区党工委、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省委、省政府赋予港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圈核心增长极的新定位,港区是河南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无疑也是河南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战场,我们必须在体制机制创新、未来产业布局等方面勇争先、走在前,才能不辜负省委、省政府的重托和期望。”

  锚定新定位、新目标、新要求,郑州航空港坚持开放引领、改革破题,以“空中丝绸之路”建设为引领,以科技创新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以深层次改革、制度型开放为经济发展增势赋能,加快建设高能级平台,构建全要素生态系统,聚焦体制机制再优化、政务服务增值化、投资贸易便利化、要素配置市场化、城市治理现代化,谋划推出多项首创性改革、集成性改革,用心用情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披星戴月,日夜兼程,以“人一之、我十之”的拼劲、干劲、韧劲,郑州航空港加足马力、领跑“新”浪潮。今年一季度,郑州航空港GDP同比增长19.2%,增速全省第一,呈现出创新要素加快聚集、发展动能持续增强的强劲发展势头。

  蓝天白云上,747飞机从天空呼啸而过;希望的田野里,747平方公里的土地,动能在积蓄、希望在升腾。郑州航空港正以蓬勃之势,与中原大地一起展翅腾飞。

WX20240619-071036@2x.png

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航站楼。

  记者手记

  来到港区看“三变”

  近日,河南日报社“总编辑走基层·新质生产力19城调研行”活动首站来到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一路走、一路看,这里发生的变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改革之变。省委、省政府站位新发展阶段,以前瞻30年的战略眼光对航空港进行系统性重塑重构改革,扁平、高效的“中原特区”体制优势令人耳目一新。

  产业之变。过去电子信息产业“一枝独秀”,如今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航空航天卫星、现代物流、会展商贸等代表着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新产业正快速成长。

  精神气质之变。“人一之、我十之”,敢为人先,大胆闯、大胆试、拼命干,这种精神已成为支撑区域快速发展的强大内驱力。

  港区“三变”令人振奋,其动力来自哪里?放权松绑,增势赋能。

  改革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郑州航空港通过加大向基层放权赋能力度、搭建具有港区特色的产业培育机制、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不断释放“中原特区”的动力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创新赋能。通过加快建设高能级研发平台,聚力提升产业研发能力,汇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全力打造一流产业创新生态,加快推动省医学科学院、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原医学科学城一体建设、融合发展。

  效率赋能。郑州航空港对标对表国内外先进城市,努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把“万人助万企”活动重点放到形成以新质生产力为先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传统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聚焦企业需求提供专业服务,帮助企业降低生产要素成本,打造全省的“政策高地”和“成本洼地”。

  开放赋能。通过做大做强“空中丝绸之路”、培育高铁物流、发挥国际陆港集疏功能、推进公路港提档升级、强化开放载体优势等举措,不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对外开放能级,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世界级物流枢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一方面是政府通过重塑重构改革,持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打造“中原特区”,并对区域发展超前规划引导、科学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是企业主体通过市场机制调节,不断增强自身发展驱动力。通过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共同培育和驱动,束缚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正在被打通,高标准市场体系正在建立,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不断创新,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得以顺畅流动,新质生产力正在航空港这片热土上加快布局成长,一个活力澎湃的航空新城正努力奔跑出“加速度”。

  祝福正在腾飞的航空港!祝福不断出彩的新中原!

  主政者说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打造全省新质生产力发展主引擎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田海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省委、省政府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放在“十大战略”之首,着力构建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两城一谷”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2023年7月15日,重建河南省医学科学院在郑州航空港区揭牌,全省科技创新落下“关键一子”。

  格物济世,旦复光华。我们坚持“世界标准、国际一流”,聚焦“一院一城一产业集群”发展目标,贯彻“院产城”融合发展理念,推动医研、医教、医疗、医工、医药“五医循环”,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制度链、要素链“五链耦合”,构建全要素创新生态圈,助力“中原再造新高峰”。

  医学科学创新要素加速聚集,创新成效日益彰显。9个多月来,我们规划建设了3个省实验室,建成10个临床研究院,在建5个产业研究院,整合新建了8大公共平台;引进两院院士、院士级专家8人,课题负责人(PI)102个,科研人员300多人;搭建完善产业基金体系,设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金6只,总规模185亿元;85项原创性科研成果转化为医疗产品和临床应用;引进国药、华润、荷兰飞利浦等54家生物医药产业链优质企业,总投资900多亿元。航空港区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集群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转变。

  如今,中原医学科学城创新模式在港区遍地开花。聚焦主导产业,突出应用导向,我们以省科学院航空港区分院为牵引,完善“1产业+N研发平台”科技创新体系,汇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从研发到中试再到产业化、工程化的完整创新链条,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耦合,实现发展动能之变、结构之变、质量之变。

  在电子信息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我们建成了郑州空港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研发平台;在航空航天领域,建成省先进航空仿真技术产业研究院等研发平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谋划建设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院、富士康智能网联产业研究院等研发平台……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航空港区将不断壮大以航空港经济为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打造全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窗口、主引擎、主阵地。

  郑州航空港·新质生产力先锋图谱

  富士康郑州科技园

  ●自入驻河南以来,富士康郑州科技园产值实现“十二连增”

  ●以富士康、超聚变、合晶、龙芯为头雁的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森林”不断发展壮大,正持续构建起“芯屏网端器”全产业生态圈

  中原医学科学城

  ●推动医研、医教、医疗、医工、医药“五医循环”,构建全要素创新生态圈

  ●引进国药、华润、荷兰飞利浦等54家生物医药产业链优质企业,总投资900多亿元

e61c36dc6e11802585cfa08d3b26cc8b.jpg


编辑:祝萍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