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Talk丨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突出表现在汉字的延续性上——专访多伦多大学教授、考古中心主任爱德华·斯文森

2024年06月19日08:58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值得一提的是,汉字从公元前约1300年出现的殷商甲骨文开始,一直演变至今,从未间断,这确实令人感到不可思议。”6月16日下午,在郑州市高新区,出席“考古学与中华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多伦多大学教授、考古中心主任爱德华·斯文森(Edward Swenson),向记者讲述了他眼中“像画一样”的汉字之美。

“我一直认为中文很美,美在字形,也美在字音。”在爱德华眼中,汉字“像画一样”,极具美感。爱德华告诉记者,之前,他一直在南美洲工作,在南美洲的历史上,没有出现成熟的书面文字系统,当地人存储信息的方式非常独特,有点类似于中国的结绳记事,被称作“奇谱”。

爱德华作主旨发言。

文字是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爱德华看来,汉字的源头——甲骨文非常重要,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甲骨文不断演变,一些甲骨刻痕甚至直接影响了今天汉字笔画的形成,一些甲骨文的含义也一直沿用至今,因此,我认为甲骨文对于中国文明的发展非常重要。”

甲骨文的发现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往前推进了1000年,传说中的商文明得到证实,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作为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同时也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宝贵资料。因此,吸引了众多国际学者的关注,其中就包括爱德华。

“我一直都对甲骨文情有独钟,觉得研究甲骨文非常有意思。比如说甲骨是怎样通过灼烧的方式而产生裂痕的、这些裂痕又是如何用于占卜并预测未来的。”爱德华告诉记者,甲骨文集中反映了当时政权的组织形式以及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经济状况,尽管后来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今天,人们仍然能够看出其连续性,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突出表现在汉字的延续性上。”

爱德华作主旨发言。

除了甲骨文,爱德华对殷商时期的祭祀文化也十分感兴趣。“此次论坛,我的主旨发言题目便是《早期文明中的祭祀与宇宙政治:来自中国及世界的视角》,研究的对象便是发源于南美洲的莫切文化和中国的殷商文化。”

爱德华告诉记者,他主张特定社会结构的基本本体论和存在的等级,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现行宇宙论和意识形态的产物。为了支持这一观点,他把关注重点放在了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中国的祭祀实践,尤其是晚商的都城——安阳殷墟。“莫切和商的特定宇宙论基于内在的本体论,而非超验的形而上学。”

作为研究甲骨文和殷商文化的学者,爱德华却因为工作原因一直没有机会去殷墟看一看。“我来过中国几次,却一次都没有去过安阳,如果有机会,等论坛结束,我一定要去殷墟实地看一看。”爱德华说。

据了解,本次研讨会由郑州大学和河南省文物局主办,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承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协办,为期两天,并于6月17日上午在郑州大学考古学学科建设创新中心、“中华源”考古实验室以及巩义双槐树遗址等地开展了学术考察。(赵汉青 杨佳欣)

推荐阅读

Global Talk丨河南考古成果实证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专访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罗泰

Global Talk丨戳这里 看更多

编辑:祝萍  审核 :赵汉青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