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悠久的农耕文明在哪里体现?不妨来新郑裴李岗村看看
小村有老酒 “留香”八千年
小口尖底瓶
石磨盘和石磨棒
现在的新郑裴李岗村
编者按
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河南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探寻中华文明主根脉的核心区域。这里的古代聚落、都城遗址、帝王陵寝等大遗址分布密度令世人瞩目,数量总和居全国首位。它们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更是河南与古代文明紧密相连的纽带。
即日起,老家河南新媒体矩阵、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联合特别推出“河南遗址巡礼”系列。第一期,我们一起走进新郑裴李岗遗址,这里不仅揭示了8000多年前的农耕文化,还展示了古代先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张弋/文 受访者供图
位于河南省新郑市新村镇的裴李岗村,原本只是一个种满了小麦和玉米的偏僻小村。
这里既没有绿水青山也没有金山银山,如果把它与河南其他乡村放在一起,很难让人找出它有什么不同。
然而在上世纪70年代时,村里修大渠,在挖土时意外地发现了很多石器。自此,裴李岗村的命运也伴随着这堆石器从此发生了转折。
登上教科书的“石磨盘”和“石磨棒”
1977年,在新郑裴李岗遗址,考古人员经过多次发掘,发现了包括石器、陶器、骨器以及碳化农作物种子等,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登上教科书的“石磨盘”和“石磨棒”。
新石器时代是人类从游牧生活向定居农耕生活转变的关键时期,“石磨盘”和“石磨棒”的发现,证明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存在,这对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技术提升和农作物种植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奠定了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的基石。
此外,遗址中既有南方稻作农业的特征,也有北方旱作农业的痕迹,显示了当时的文化交流情况。这种南北文化的交汇与融合,对古代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为后来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农耕文化的发展,人类社会逐渐从分散的小规模聚居向更大规模、功能更复杂的聚落发展。
考古人员在裴李岗遗址还发现了墓葬、灰坑、窖穴等多种生活遗迹,这些遗迹揭示了古代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和聚居模式的变化,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提供了宝贵资料。
小村庄里发现了8000年前的酒
小口尖底瓶是仰韶文化代表性器物之一,而在2023年底公布的裴李岗遗址新发现中,考古人员“新鲜”出土了一个“微缩版”小口尖底瓶,长约10cm,比常见的仰韶文化时期小口尖底瓶小很多。
它的出现,为探索裴李岗文化与仰韶文化的源流关系提供了新的关键实物证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裴李岗遗址现场发掘负责人李永强介绍,初步推测其距今约7700年,很有可能是裴李岗先民用来“制曲”的容器。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考古人员还在裴李岗遗址发现了距今约8000年使用红曲霉发酵酿成的酒,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使用这一酿酒技术的实证。
参与对出土物进行检测研究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刘莉教授研究团队在两件陶壶的残留物中,检测出丰富的红曲霉菌丝和闭囊壳以及具有发酵特征的稻米淀粉粒,表明陶壶被用于酿酒和储酒。遗址内还出土了一件或用于过滤发酵酒液的漏器,一件或用于温酒的炊具鼎。
郑州又一张历史名片
一栋栋古朴的瓦房,窗户上的镂花精美又别致;院子里坐落着茅草顶的小亭子,夏风吹来好不惬意;充满历史气息的走廊上,挂上了富有特色民俗文化物品……
这些平日在城市里难见的景色,在有着上万年历史的裴李岗村,呈现出了别样的美感。
近年来,裴李岗村被确立为郑州市倾力打造的50个精品村之一,以“万年裴李岗农耕起源地”为主线,逐步成为郑州又一张历史名片。
裴李岗遗址第四次发掘工作正式启动,先后多项重要考古成果的发现,不仅为史前人类社会、文化发展轨迹提供了重要材料,更让裴李岗文化声名鹊起、名噪全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裴李岗村的影响力。
如今,在新建成的古法压榨坊、抟土制陶中心、文化广场等建筑门前,有不少游客驻足欣赏、打卡留念。农家院、伙房、文创大堂等店铺进出的游客络绎不绝,这些极具乡村特色和文化特质的网红小店引来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创收致富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