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记者 祝传鹏)近日,“同心通络 健康中国行”——2024年中原络病学术会议在河南郑州举行。来自省内外各医疗单位、中医医疗机构,以及学术研究机构的相关学科专家与一线临床医生代表一起,共同就中西医融合创新发展、提升中原通络治疗水平建言献策。
促交流、搭桥梁,提升中西医融合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更是提出要推动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中医药创新发展势不可挡且十分必要。但如何传承创新,怎样才能实现研究成果转化落地最终使患者受益?随着络病理论及系列通络药物在临床上的不断应用,中医药传承创新已有现实版的呈现。
▲朱明军教授
“络病理论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典范。”6月15日上午,站在郑州嵩山饭店大礼堂“同心通络 健康中国行”——2024年中原络病学术会议的演讲台上,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朱明军如是说。
朱明军教授认为,举办此次学术会议,就是为了充分发挥中医药,特别是络病理论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领域的优势,进一步促进专家学者交流碰撞,搭建起中西医融合发展的桥梁和平台,为促进实现健康老龄化,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建体系、重转化,重大原创惠及更多患者
什么是络病理论?其为何会成为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典范?开幕式上,朱明军教授对此作出了详细解答。
络病理论是在中医络病学学科创立者和学科带头人吴以岭教授的牵头下,通过国内外多学科院士、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经过40余年的潜心钻研所构建的中医学科理论。2019年,“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3年,“中医脉络学说构建推动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入选新时代中医药标志性科技成果(2012—2022),名列第一大类别“中医药新学说新学科形成”的首位。
目前,中医络病学已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形成了“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中医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实现了中医理论创新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在心脑血管病变、糖尿病、呼吸系统传染病、肿瘤等重大疾病防治领域和大健康领域取得了系列重大原创成果,成为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典范。
“中医药的根基在于传承,中医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中医药的未来在于发展。”朱明军教授希望与会人员及医学界同道能够坚持“守正创新、传承发展”的理念,共同努力,不断应用络病理论以提高临床疗效,同时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高水平并掌握络病理论的中医临床和基础研究人才,“尤其是多学科交叉的络病研究创新型人才,成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的中流砥柱。”他说。
聚百家、齐争鸣,共话络病学科国际化发展
据了解,本次学术会议以“传承精华 创新突破 成果转化 走向国际”为主旨和方向,围绕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疾病、糖尿病、泌尿系统疾病、精神/神经疾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及络病研究相关成果应用,分别设立8个分论坛,共涉及2000余名专家学者和临床一线医生。
论坛上,百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络病理论与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的应用,从各自的研究领域与临床实践出发,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探讨了慢性病及临床难治性疾病的防治办法、治疗新策略。
其中,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的《通心络防治AMI研究与临床突破:从内皮心肌细胞双重/双向保护,到CTS-AMI的临床疗效》主题分享;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林谦教授《通心络防治冠心病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贾延劼教授《2024血管再通时代AIS的治疗策略》主题分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冯淬灵教授《肺络病证治指导病毒类呼吸系统传染病防治研究》主题分享等。
在病例分享和专家讨论环节,专家学者就通络药物的临床应用与实践经验展开深入讨论,同时也指出了应用中的注意事项与挑战。这一环节不仅增进了医生对通络药物的理解,更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这样的会议有助于提升相关疾病的诊疗水平,促进心脑血管等领域的学术交流,搭建中西医融合发展的桥梁与平台,造福患者。”朱明军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