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在淮阳区第一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正在唱红歌。卢涛 摄
6月3日,在王店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老年餐厅,老人们正在吃西瓜解暑。卢涛 摄
6月3日,在淮阳区第二养老服务中心颐乐学堂,老人们展示手工彩泥作品。卢涛 摄
“医、养、康、护”四位一体的淮阳区第一养老服务中心。李震 摄
6月3日,在淮阳区第一养老服务中心,主管护师陈艳巧正在检查老人的配药。卢涛 摄
正在运行中的周口市淮阳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卢涛 摄
大美淮阳,魅力水城。淮阳区委宣传部供图
□萧放 路阳 李科迪
周口淮阳区现有养老服务机构120所、养老床位5026张,入住老人3784名,入住率达75%;新建养老服务设施105所、养老床位2870张;1个智慧平台引领、3个骨干基点带动、6个支点支撑、辐射N+个网点的“136N+”现代化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一个个数字,折射出淮阳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动,见证着淮阳区重塑养老格局的蜕“旧”焕“新”,升腾着淮阳区打造“全域幸福养老”模式的“硬核”底气。
有“中国长寿之乡”美誉的淮阳,如何满足新时代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怎样以新理念引领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循着其着力构建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新模式,一起解锁守护“夕阳红”的幸福密码。
从“力度”到“温度”
把“黄金位置”留给老年人
6月3日,走进淮阳区第二养老服务中心,玉兰树亭亭如盖,桂花树绿意盎然。室外,三五成群的老人在闲坐纳凉。室内,老人们正兴致盎然地捏着各色彩泥。“这里环境好,服务好,吃喝玩乐样样全,不打算走了。”谈及入住以来的感受,81岁的徐汝成赞不绝口。
像徐汝成一样,越来越多的老人在“家门口”找到了自己中意的养老地。为构建全民普惠养老服务格局,淮阳区可谓是“大手笔”:在区级层面,对原县委办公大院、原粮食局进行提升改造,分别建成区第一、第二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服务可覆盖辐射周边42000户居民。高标准建设区中心敬老院、沁园春养老公寓等养老服务设施,为区内老年群体提供高水平的养老保障。
当下,农村养老问题成为农民的“心头病”,如何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在“变身”后的王店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也许能找到答案。走进该养老服务中心的积分超市,一本积分兑换花名册很是吸睛,上面写满了劳动与收获:朱成参与打扫卫生,获得2积分,兑换2盒牛奶;张好亮参与播种和浇水,获得3积分,兑换1斤香蕉、1盒牛奶和1盒酸奶……
如今在这里,以行动换积分、以积分转习惯、以习惯化新风的连锁效应已现,老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活色生香”。“我种了茄子、豆角和辣椒,既能拿到院办换卫生纸、牙膏之类的生活用品,也能按市场价换成现金。”集中供养的特困人员皮公恩在开心农场里巡视着自己的“领地”,言语间满是对收获的期待。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乡镇(街道)层面,该区将郑集等5个乡镇敬老院转型升级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改造提升葛店等10个乡镇敬老院,计划新建豆门等3个乡镇养老服务中心,为区域内老年人提供高质量养老服务。
进村入户的精准服务更暖老人心。6月2日,在淮阳区王店街道后李庄村,照护人员钟加林一边为李国灵老人理发,一边和他唠着家常。不一会儿,李国灵原本有些凌乱、斑白的头发变得干净、整洁,细致入微的服务让他开心得合不拢嘴。这是淮阳区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分散供养特困老人和特殊困难老年人定期开展上门服务的一个缩影。
据不完全统计,该区分散供养特困老人居家服务项目每月入户服务15000余人次,服务评估建档5022人,累计服务时长达10546.2小时;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服务方面,截至6月3日,居家服务项目已入户服务376人次,服务评估建档261人,累计服务时长达1737.4小时。
“养老不离家”是很多老人的愿望。淮阳区深度聚焦老年人安全健康等功能性需求,实施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工程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项目,累计为1241户经济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家庭适老化改造,98支家庭病床医护团队常态化开展上门服务。
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在村(社区)层面如何发力?新建育德等7个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利用闲置校舍、捐赠民房、村(社区)幸福家园综合体等场所,改扩建老年驿站、日间照料中心等村级养老服务设施,为邻近的高龄、独居、空巢老人提供食宿、生活照料、心理咨询等养老服务。
“我们通过打破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界限,将机构专业养老服务延伸、辐射到社区、家庭,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全域幸福养老’模式,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淮阳区民政局局长何卫霞说。
从“舌尖”到“心尖”
顿顿“暖心饭”温暖老人心
6月3日,在淮阳区郑集乡官路边村老年驿站营养餐厅,午饭时间,老人们打好饭菜,围坐在一起有吃有笑、其乐融融。在淮阳区第一养老服务中心助餐点,晚饭时间,热腾腾的轻质晚餐冒着香气,等待着附近的老年居民前来……
一幅幅暖心“夕阳图”是淮阳区结合“15分钟生活圈”建设,不断强化老年助餐设施供给,提升老年助餐服务质量,全力守护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的倾情之作,“暖胃”更“暖心”。“我们助餐方式以堂食为主,2公里以内支持送餐服务。餐饮类别以标餐为主,同时支持自由选择和个性化点餐服务。”淮阳区第一养老服务中心助餐点相关负责人说。
怎样让行动不便的老人足不出户吃上热乎饭?以淮阳区第一养老服务中心为例,对腿脚不好、下楼困难的老人重点关怀。每天,工作人员都要统计老人们的用餐需求。一到饭点,便会给老人送去可口的饭菜。如今,从乡镇村落到街道社区,其乐融融的画面每天都在上演,热乎可口的饭菜“俘获”着老人们的心。
此外,淮阳区把养老服务与“五星”支部创建相结合,在养老服务设施标准化建设上不断“加码”,四星、五星村(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增加助餐功能,已建设示范型日间照料中心69个,不断提升老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让养老更有“医”靠,淮阳区第一养老服务中心创新构建“养老院+医院”两院一体医养结合模式,打造“医、养、康、护”四位一体的照护服务体系;王店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与淮阳区第二医疗集团王店分院互联互通,开通就医绿色通道,医生最快3分钟即可到达。“通过打通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间的壁垒,优质的医疗服务‘触角’伸到了最需要这项服务的老年群体身边,让老人有‘医’靠,也让医院找到新的发展空间。”淮阳区第一养老服务中心护理办公室主任成田田说。
聚焦“养老服务”和“服务监管”两大职能;全年24小时不间断人工值守养老服务热线;整合实现全区养老数据“一张图”……淮阳区民政部门不断探索智慧养老服务新模式,借助科技手段打造“淮阳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进而助力完善“15分钟养老服务圈”。据淮阳区智慧养老指挥中心工作人员介绍,通过数字化赋能,平台汇聚线上线下资源,可通过手机APP、热线电话等方式,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购、助急等“六助”服务,实现了精准对接需求供给。
如今,“科技养老”给淮阳养老服务打开了新天地:将互联网、数字技术支撑和地方实际相结合,形成“一中心统揽,一网通行、一窗通办、多线通达”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积极打造智能化、多层次、全闭环、可持续的养老服务“淮阳路径”……特别是近年来,淮阳区在推进养老服务过程公开化、服务质量可量化、服务监管可视化、政府补贴透明化、养老决策科学化等方面持续发力,着力构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提供更加多元优质的养老服务。
此外,为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养老服务格局,在市场化运作方面,引进相关知名专业养老服务公司,采用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党建+农村养老服务等多元化模式,提高养老服务设施运营水平。在专业化服务方面,把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作为“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的重点对象,积极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累计培训2300余人次。
从政府到民间
以资金杠杆撬动民生大工程
推动新时代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资金是重要的“粮草军需”,如何强化资金保障,持续充盈养老服务“资金池”,滋养老年人的幸福生活呢?
对此,淮阳区从财政支持力度、专项资金争取、乡村自筹等方面综合发力,积极发挥财政职能,强化政策保障,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加快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为解决老年人后顾之忧提供有力保障。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养老服务资金保障制度,每年将区财政预算收入的2%作为养老服务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出台《淮阳区养老机构建设运营补助实施办法(试行)》,对登记备案的养老机构每张床位按照1500元、2000元的标准给予建设补贴,每人每月按100元标准给予床位运营补贴。
强化专项资金争取。成立区民政事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累计争取专项债3.5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3800万元,撬动社会资金近1亿元,用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将留存的社会福利事业彩票公益金的55%以上,用于养老设施建设、安全能力提升、适老化改造、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等,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积极引导乡村自筹。稳妥有序推进乡村集体经济改革,将村集体产业发展、土地流转、资源盘活等收益,通过法定程序用于村级养老设施的运营补贴和改造提升,每年乡村自筹资金达120余万元,切实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于民。
此外,还鼓励社会各界参与“99公益日”等慈善募捐活动,三年来,累计募集善款2800余万元,其中30%以上用于养老设施建设和助老服务,用凡人“微光”汇聚起大爱“星河”。
逐浪潮头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方。下一步,淮阳区将着力在设施布局上抓统筹,在服务效能上抓协调,在要素支撑上抓落实,推动优质养老服务扩大供给、均衡布局、高质量发展,让更多的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