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千年古丝路 回响新驼铃

2024年06月22日08:36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本报记者 张体义 王雪红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高雅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两条线性世界遗产的交汇点在河南的洛阳。从申遗成功至今,转瞬已是10年。

  世界遗产丝绸之路由沿线33处具有代表性、独特性的遗产点串联而成。其中,位于我国境内的有22处遗产点,分布在河南、陕西、甘肃、新疆等四省(区)。河南省境内共计4处,依次是汉魏洛阳故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

  有关专家评价说,4处遗产点可以概括为“一城一门一关一道”,分别属于中心城镇遗迹与交通和防御遗迹,时间跨度自汉至唐,不仅各自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代表着丝绸之路上的城址、门址、关隘和道路遗址等多种遗产类型,反映了河南的丝绸之路遗产拥有独特而重要的价值。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汉魏洛阳城始建于西周,至唐初废弃,沿用长达1600余年。近年来,洛阳采取地面模拟、植物标识、露明覆罩等方式,逐步揭示出汉魏洛阳故城遗址空间格局,先后完成了北魏永宁寺塔基、铜驼大街、西城墙等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让千年故城重焕生机。

定鼎门遗址博物馆。本报资料图片

  2009年,随着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在地下“沉睡千年”的定鼎门重新屹立在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走进博物馆,门道、马道、墩台、隔墙等遗迹就在脚下,遗址古道上的车辙清晰可辨。驻足此处,遥想隋唐盛世,定鼎门下车水马龙,行人如织,一派繁荣气象。

  “会万国之玉帛,徕百蛮之贡琛。盖纷其云合,车马动而雷奔。”东汉兰台令史李尤在《函谷关赋》中道出了当时商人云集汉函谷关前进行贸易交往的盛景。

  近年来,洛阳新安县汉函谷关遗址先后实施了本体抢险加固、关城东墙保护展示等多个项目,最大限度保护了原有的历史风貌、空间尺度和景观环境。

  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硖石乡车壕村东南约1公里处,它是崤函古道东段的一部分,经考古探明的古道全长1317米,其中经考古发掘揭露的石质古道长约230米。

  近年来,三门峡市实施本体保护修复与展示同步进行,对遗址坡底选择45米保存较好地部分以及饮马坑、拴马石、蓄水池、修凿遗迹、修路形成的台面遗迹等保护处理后进行展示,联动周边乡村,整合打造以历史文化体验、研学教育、科普考察、乡村旅游、休闲娱乐为主要功能的世界遗产型景区。


编辑:祝萍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