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小麦的深加工“价值之旅”

2024年06月24日07:23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本报记者 尹江勇 实习生 边艳艳

  麦收过后,农民们正欣喜地计算种植小麦的收益。但是,一粒小麦的深加工“价值之旅”,才刚刚拉开帷幕。

  近年来,我省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不断加强小麦全产业链创新力度,推动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通过强化小麦深加工实现延链增值,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科技保障。

  小麦深加工如何实现“麦里淘金”

  打通小麦全产业链之后,一粒小麦将会产生怎样的变化?6月21日,在河南飞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了这样一条“路线图”:

  首先,将小麦加工成面粉、麸皮。其次,50%的麦芯粉走向市场,加工为方便面、饺子等主粮食品。再次,将25%的次粉再加工成A淀粉、(B、C)淀粉、谷朊粉产品。最后,再由A淀粉转化为葡萄糖、果糖液、医药级结晶果糖;(B、C)淀粉经过合成生物学开发菌种,生产成赤藓糖醇;谷朊粉则开发成烤麸、植物蛋白肉、植物功能性肽。

  “淀粉生产过程中的废水,经过压滤可以制成生物饲料;废水治理产生的沼气,经发电后又返还生产,降低碳排放;沼渣和小麦清理过程中的下脚料以及秸秆,最后可以发酵制成有机肥还田。”飞天生物总经理董得平介绍,目前小麦深加工已经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循环产业链,真正做到了将一粒小麦“吃干榨净”。

  “小麦全产业链的产业化技术路线打通后,改变了国内小麦加工大多是由小麦到面粉的初加工阶段状况。”省科技厅现代农业农村科技处处长李锦辉告诉记者,小麦原料经过企业深加工,生产的小麦结晶葡萄糖、结晶果糖等产品至少可增值5倍。

  5月份,河南大学黄继红教授团队和飞天生物共同实施完成了省重大科技专项“小麦副产品谷朊粉的高值化开发与产业化示范”,研发的混合发酵菌株生产小麦蛋白肽工艺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已经开发出附加值更高的水溶小麦蛋白肽和复合完整植物蛋白肉。由河南工业大学承担的另一个省重大科技专项,则利用生物酶法工业化制备小麦抗性淀粉,开发和生产适合糖尿病人需求的健康食品。

  小麦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又反哺强化了供应链。在淇县已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小麦种植模式,常年种植优质专用强筋小麦10万亩以上,每亩较普通小麦可年增加收入100元至150元,已带动2万户农民增收致富。

  打通小麦全产业链让小麦“身价倍增”

  河南小麦品种选育领跑全国,小麦生产水平国内一流,河南小麦加工产业的规模同样不凡。

  统计显示,我省拥有规模以上小麦加工企业1209家,生产了全国2/5的方便面、3/5的汤圆、7/10的水饺,支撑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我省两个万亿级产业之一,拥有白象、三全、思念、想念等知名品牌。河南速冻食品创制技术国内领先,小麦制粉工艺国际先进,同时积极开发专用粉、功能性淀粉糖、功能性蛋白等粮油精深加工新产品,有效延长了小麦产业链。

  此外,我省小麦加工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拥有小麦加工行业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研发平台——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河南工业大学的高效节能与小麦粉适度加工技术领先。

  但是,以往我省小麦加工长期欠缺高附加值产业。“为此,近年来我省全面协调推动小麦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重点之一就是提升小麦产业后链效益。”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潘刚介绍,我省正着力建立满足不同人群营养需求的小麦精深加工技术及指标体系,提升小麦精深加工配套装备研发能力,开发多样化、特色化、营养化的高附加值小麦精深加工产品,支撑产业向中高端市场延伸,让小麦“身价倍增”。

  与此同时,我省积极强化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比如发挥中原食品实验室在加工技术创新方面的引领作用,开发个性化专用面制品,提高面制品附加值;以小麦为主导产业,高标准建设周口国家农高区,推动小麦全产业链创新发展。

编辑:陈梦伊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