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辑走基层·新质生产力19城调研行⑥丨济源:“小”纳米打开“新”世界

2024年06月26日07:27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导语

  纳米产业作为新材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济源拥有全国第三个成规模、有实力,我省唯一的纳米材料产业园,纳米产业创下66亿元年产值。纳米产业为何能在济源发展壮大?本期推出河南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万川明领衔的采访组深入济源示范区调研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万川明 王昺南 成利军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珊珊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作为新型材料产业,济源纳米以极“微小”却又极富张力的特性,创下66亿元年产值,入选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拥有全国第三个成规模、有实力,我省唯一的纳米材料产业园……在产业变“轻”、企业变“新”、产值变“高”中,纳米产业正成为济源由原材料大市向新材料强市转型的重要支撑,并带来产业布局的万象更新。

  小纳米,打开了怎样一个“新”世界?纳米产业如何能在济源蓬勃壮大?近日,本报报道组走进济源,探寻纳米产业的发展密码。

  技术“裂变”,太行山下崛起一座“纳米城”

  纳米有多小?一纳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六万分之一。太行山下,正是这毫厘间的“拓荒”,催生出一座“纳米城”。

  5月27日,济源纳米初创孵化园。济源星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内,研发人员将一根银线两端连接至电阻率测定仪,仪表盘上的数字立马“跳”到了30微欧姆。

  “这可不是普通的银线,它是纳米银包铜粉制成的,银含量比纳米银粉低得多,但导电性一点也不差。”该公司副总经理郭少征说。

  郭少征介绍,纳米银粉导电性强,是光伏电池板的关键材料。我国光伏电池板产能占全球80%以上,但纳米银粉高度依赖进口,存在“卡脖子”风险。因此,“降银化”成为整个行业的迫切需求。

  “我们自主研发的纳米级银包铜,突破了在600纳米铜球表面均匀包覆银的技术难题,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并在国内首个实现量产。”郭少征说,该产品完全可以替代纳米银粉,并将光伏电池板成本降低15%。

  方寸“起舞”改变产业未来。穿行于孵化园,纳米科技带来的冲击处处可感。

  济源鸿辛橡胶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把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加入天然胶乳,将絮乳成胶时间由20多个小时缩短为十几秒,使连续炼胶由不可能变为现实。目前,该公司已建成全球唯一的湿法混炼胶连续自动化生产线,混炼过程节能80%以上,产品广泛应用于高端轮胎生产等领域。

  河南龙兴钛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纳米钛溶胶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在自清洁、空气净化等领域大展身手,还将“纳米触角”延伸到生活日常,制成了除醛喷剂,除醛率高达98%。

  与此同时,更多纳米科创力量在这里加速集聚。

  透明隔热材料项目即将开工,纳米氟化铝项目正进行设备调试,聚氯乙烯纳米功能色母项目已进入生产阶段……

  济源示范区工科局局长李军华介绍,济源规划建设了4000亩的纳米材料产业园,分为孵化园、产业园、公共服务平台和中试基地四部分。目前,孵化园一期、二期项目已竣工投用,三期项目将于今年7月建成投用。园区引进的海博瑞年产20万吨特种功能纳米二氧化硅项目,已创造价值上亿元;龙兴钛业气相法纳米二氧化钛项目,产能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投资10亿元的济源星翰太阳能电池导电浆料项目,亩均产值超3亿元。

  眼前的一切足以说明,随着纳米科技的裂变,济源纳米产业正迎来从1到N的爆发。在纳米这条赛道上,济源无疑走在了全国前列。

河南海博瑞硅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马腾飞 冉衡 摄

  路径畅通,一粒“种子”成就一片产业“森林”

  济源纳米产业从何而来?报道组怀着探寻之心,来到河南省纳米材料中试基地。

  眼前,挺拔的科研楼和试验车间内活力涌动。而2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空地。

  变化源自2003年。济源与河南大学共建中试基地,种下了纳米产业的第一粒“种子”。

  质疑声随即而来——济源制造业基础良好,为啥还要花大力气去培育一个风险较大的全新产业?

  “这是济源摆脱原有路径依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次探索。”李军华解释,济源传统工业比重大,转型升级任务重,一直在寻找破题之道。选择纳米,一是它的应用领域广泛;二是可以导入传统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且与济源的产业方向契合。

  在中试基地的建设上,双方都有远见卓识。

  “当时,中国纳米材料与先进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存在脱节现象。”中试基地主任李小红说,中试基地的建立,就是为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从源头解决技术服务生产力的问题,让纳米产业真正落地济源。

  20年过去,中试基地成效如何?

  报道组看到,实验室的瓶瓶罐罐在基地试验车间,都变成了各类缩小版的工业设备。而随着“小试—中试—工程技术验证平台”的逐级放大,反应设备的容量也成倍递增。

  “这就好比平时给10人做饭的厨师,突然间要给100人做饭,可能难以适应。他得先尝试做20人、50人的量,再到100人规模,这需要一个过程。”李小红说,中试基地承载着将技术转化为量产产品的重任,可提前解决批量变化带来的各种问题,有效降低产业化过程中的风险。

  该基地已先后获得纳米杂化材料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首批重大新型研发机构等国家及省级认定称号,目前已拥有授权发明专利105件,专利转化率超过30%。

  起步早、方向准、基础实,让济源纳米产业抢得先发优势。

  近年来,中试基地集聚效应明显,吸引了多地“科研天团”来开展纳米技术中试和工程验证。基于纳米新技术,济源已先后孵化出20余家纳米材料企业,并于2019年与河南大学再次签约,共建纳米材料产业园。

  如今,济源纳米产业已形成国内唯一的“研发—小试—中试—工程放大—初创孵化—量产”全链条发展模式。去年5月,济源作为河南唯一代表,参加了全国新材料中试平台研讨会并作典型发言。

济源纳米初创孵化园已孵化及技术转让企业15家,产生经济效益超过20亿元。马腾飞 冉衡 摄

  小火慢烹,20年耐心“浇灌”千亿级产业集群

  一路走一路看,报道组不断追问:纳米产业为何如此青睐济源?

  采访中,许多人不约而同提到这个理念:一张蓝图绘到底。

  “我们基地落户济源已经20年了,落户10年后才出产品,这两年产品才落地形成产业。这是科研固有的规律,科研人员要付出极大的耐心。”李小红感慨。

  同样的耐心,在政府的行动中也处处可见。

  过去20年,济源高度重视政策引导,历届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分类绘制产业图谱,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布局建设“初创孵化+产业化”全阶段发展园区,推动“项目等空间”变“空间等项目”,为产业长远发展备足了空间。

  育产业要先育环境,济源怎么做?

  在平台建设上,济源连续5年对中试基地投入支持经费共计2500万元,接连举办4届纳米产业高峰论坛,主动对接高端科技资源,打造各类创新平台,为纳米产业注入源头活水。

  在产业服务上,济源遵循“企业要什么,我们给什么”。“园区提供的房租免二减三、研发设备有效共享、基金融资支持等帮助,大大降低了公司的前期成本,让我们能够全心投入发展。”郭少征说。

  据统计,目前已有16家纳米领域的高校院所和科创平台、研发机构“牵手”济源,19个孵化项目已入驻纳米材料产业园。

  追溯济源纳米产业发展过程,不难发现:从因地制宜前瞻布局,到破解产学研对接难题,再到“二十年磨一剑”培育产业生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个长期过程,必须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保持历史耐心,封闭保守、习惯性走老路不行,急功近利、忽视规律也无益。可行的办法是:像济源一样,把握客观规律、持续更新观念、坚持实事求是,在发展条件基础上科学谋划、积极作为、顺势而为,在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推进中破解难题、实现目标。

济源纳米初创孵化产业园。 马腾飞 冉衡 摄

  主政者说

  加快推进新材料强市建设

  □济源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 庄建球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以及省委、省政府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具体部署,都为济源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济源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引领作用,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联动机制,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持续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关键支撑。目前,济源重大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速连续5年居全省首位。

  发展新质生产力,产业布局要先行。济源结合自身优势与实际,把发展新材料产业、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深入实施“332”千百亿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创新开展“十百千”企业培育提升行动,推动传统产业优势再造、新兴产业以特取胜和未来产业抢占新赛道。目前,济源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年产值突破1500亿元,特种钢跻身中国优特钢第一方阵,纳米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和长期投入。以纳米材料产业为例,济源以超前谋划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成果熟化孵化为路径,以政产学研用合作为助推器,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保障,探索形成了“小试+中试+初创孵化+产业化”全链条、递进式发展新模式,实现了传统产业“高位嫁接”和新兴产业“抢滩占先”。

  下一步,济源将因地制宜,紧紧围绕有色、钢铁、化工三大支柱产业,以科技创新全面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同时持续推动纳米、氢能、碳捕集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补链强链、建链成链,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济源由原材料大市向新材料强市全面转型,为加快现代化河南建设贡献济源力量。

河南省纳米材料中试基地深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高校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牛利永 摄

  记者手记

  从纳米之微看“快”“慢”之道

  在济源纳米材料产业园,吊塔林立,建设提速,各企业铆足干劲忙生产。

  这是“只争朝夕”的速度。

  在河南省纳米材料中试基地,一句标语格外引人注目: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做半句空。

  这是“数十年磨一剑”的坚守。

  快与慢,是济源纳米产业不断壮大的两个面,也蕴含着济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

  快,是抢抓机遇,“看准了就抓紧干”。

  20年前,纳米产业刚刚起步。很多人仍在犹疑时,济源就瞄准这个“风口”,大胆突破、先行先试,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集聚人才链、配置资金链、优化服务链,终在该领域抢占了先机。

  快起来,需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采访中,我们看到,研发机构也好,科创企业也好,都有一种“不创新不行”的危机感,均在瞄准“卡脖子”技术、高精尖领域,加大研发力度。于是,就有了全球首条湿法混炼胶连续自动化生产线、推动行业“降银化”的纳米银包铜等科技成果。

  快,不是急于求成。快的同时,要把握好节奏和力度,久久为功,一仗接着一仗打。

  纳米科技投入大、周期长、回报慢。如何让科研人员坐稳“冷板凳”?长期包容的环境是关键。20年来,济源一直高度重视纳米科技基础研究,不断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持续加大多元化资金投入力度,接连举办纳米产业高峰论坛,积极对接高端科技资源、打造创新平台,这才换来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

  快与慢并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于快慢节奏的把握。

  济源纳米之所以实现“从0到1、从1到N”的突破,正是因为当地政府深刻领会了快与慢的辩证法: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保持争分夺秒干事创业的进取心,又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还要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三者到位,方能在快慢之间创造出令人惊喜的奇迹。

  济源示范区·新质生产力先锋图谱

  产业家底

  ●入选全省“7+28+N”第一批专精特新细分领域产业链名单,年产值66亿元,是全省首个纳米材料全链条产业集群、全国第三大纳米材料科研生产基地

  创新天团

  ●纳米初创孵化园已孵化及技术转让企业15家,产生经济效益超过20亿元

  ●纳米二氧化钛打破国外垄断,实现进口替代。园区全球首条湿法混炼胶连续生产线建成投产

 

编辑:赵地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