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河南丨擎巡察利剑 谱治理新篇 ——河南林州市“巡、改、治”促进乡村善治

2024年06月28日08:53

来源:农民日报

擎巡察利剑 谱治理新篇

  林州市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郗明亮向记者介绍村(社区)“巡察+大数据”信息系统。

  太行山,是一座创造奇迹的山。

  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而今,在太行脚下、红旗渠畔,“林州巡察”如拂面春风,如涓涓细流,驱散了老百姓的“心头烦”,畅通党心与民心的“连心渠”。

  近年来,河南省林州市聚焦乡村治理问题,探索开展对村(社区)的巡察,奏响巡察问题、整改问题、提升治理的“巡、改、治”三部曲,有效促进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巡察有章,问题无所遁形

  横水镇晋家坡村紧邻镇区,安林公路穿村而过,地理优势明显。多年前,该村一直是全镇的示范村和标杆村。后来,由于村里信访不断,逐渐被挂上了“方圆十里村,最乱晋家坡”的标签,昔日“明星村”陷入危机。

  2019年,林州市委派出巡察组入驻晋家坡村开展巡察,发现了党组织建设缺失、“三资”管理混乱、村班子软弱涣散、人居环境差、信访矛盾突出等问题。

  “巡察组到村里后,登门入户、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跟党员干部、农民群众‘掏心窝’‘唠家常’,为村里‘把脉问诊’,精准地找到了症结所在。”晋家坡村党支部书记郝建仓回忆。

  之后的几年里,晋家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调整优化村“两委”班子,党员群众干事创业氛围日渐浓厚;收回拖欠集体的承包费146.5万元,盘活集体土地270亩;拆除危旧老房37处,硬化背街小巷3万余米;成立文旅发展公司,建成高档旅游民宿,规划建设粮食购销加工、服装代加工车间、物流中心等项目,可使村集体收入每年增加50余万元。

  “现在的晋家坡村,真是一天一个样。”晋家坡村村民于付芹骄傲地说。

  2015年前后,林州市居高不下的信访量,让当地各级干部头疼不已。经过对信访举报件分析研判后,林州市委发现,60%以上都是关于村(社区)干部的信访举报。

  2017年,林州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探索对村(社区)党组织的直接巡察。聚焦基层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情况、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及组织力欠缺问题,林州市梳理总结出4大类26项监督重点,形成个性化监督清单。

  为更好地了解群众诉求,林州市开展村(社区)巡察时,通过公告明白卡、村民微信群、巡察二维码等多种方式公布巡察信息,坚持“开门迎访、入户走访、重点探访、跟踪追访”工作法,做到信访户、脱贫监测户、低保户、危房改造户、老党员老干部等重点群体“六必访六必谈”,明确要求走访户数不少于村(社区)总户数的20%且不低于50户,不足50户的做到全覆盖。

  多年来,林州市在巡察村(社区)高质量全覆盖基础上深入调研,创新建立“建、管、用”有机结合的村情档案,实现全市588个村(社区)问题情况一档掌握。依据村情档案,将539个村划分为经济活跃村、和谐稳定村、发展滞后村、软弱涣散村、空心边缘村五大类,将49个社区分为老旧社区、新建社区、村改居社区三大类。

  同时,林州市将巡察村(社区)内容融入安阳市基层监督智慧平台,在全省率先建成“巡察+大数据”信息系统,汇集数据分析、信息比对、巡察码管理、满意度测评等功能,将信访举报、“三资”管理等数据接入系统,定期关联比对分析,快速定位问题接口。

  整改有法,责任落实到人

  “没有巡察组的持续参与,我们村的问题不可能这么快就解决。”陵阳镇施家岗村党支部书记申天伏在谈及村里这些年的变化时,认真地说道。

  施家岗村位于林州市北3公里处,处于城区通往红旗渠风景区的必经之路上。过去基础设施薄弱,村集体收入来源单一,是个不起眼的小村庄。近些年,在林州市组织的两轮村(社区)巡察过程中,巡察组先后帮村里理顺了“三资”,并争取新村建设资金。

  申天伏介绍,村干部在开展工作时,常常陷入向领导要资源难、向村民要支持难的困境。自从市里建立村(社区)巡察工作机制后,村里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整改责任,被分项落实到具体的镇村干部身上,各方资源更多地向村里集聚。村干部也能从一些人情负担中脱离出来,更好地将工作推进下去。

  巡察发现问题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不解决,比不巡察的效果还坏。近年来,林州市坚决压实整改责任,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结合,建立“巡改一体、常态督导、追责问效”整改闭环链条,实现真改实改、全面整改。

  林州市规定,对群众反映强烈、政策界限清晰、镇村两级有职责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做到应改立改、立改快改。对短期内不能整改到位的问题,坚持发现一件反馈一件,督促镇村两级提前建立整改台账、快速启动整改。通过“巡中改”,简化了“巡察—汇报—反馈—整改”工作链条,压缩了整改周期,让群众更快感受到巡察成效。

  同时,林州市建立整改承诺书、提醒函“一书一函”制度,明确党(工)委书记“第一责任人”、班子成员“一岗双责”、村党支部书记“直接责任人”责任。由巡察机构、纪委、组织部协同联动,适时开展巡察整改“回头看”,实行红黄蓝三色分级督导机制,对明显滞后的标注红色,全面压实巡察整改责任。市委定期听取整改情况汇报,将巡察整改情况纳入镇(街道)年度综合考核、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内容,围绕整改任务完成情况和群众满意度进行量化考评。

  对责任履行不力、整改不到位等情节轻微的一般性问题,由市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采取通报批评、约谈等方式进行追责。对敷衍整改、虚假整改等情节严重、涉嫌违纪的问题,向市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并移交纪委进行追责问责。

  治理有效,风貌焕然一新

  在林州市“巡、改、治”三部曲中,“巡”是基础,精准发现问题;“改”是关键,压实整改责任;“治”是目标,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作为第三步,治理有效可以真正惠及百姓,也符合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为此,必须要让廉洁之治、民生之治、产业之治在林州融合共生。

  实现廉洁之治,才能使乡村治理之剑利刃出鞘。

  林州市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巡察办张付立主任说:“要让村干部知敬畏,明确该干的事、不该干的事和必须干的事,让群众得实惠。”正所谓“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每减少一分,党群之间的距离就拉近一分。严惩小官巨贪,剑指蝇贪蚁腐。林州市纪委根据巡察移交和查办的村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深入开展以案促改,督促有关部门自我排查、堵塞漏洞,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基层政治生态。经过努力,林州市各镇村的信访举报数量显著减少,村干部的信誉和威望显著提高,村集体资产流失情况得到遏制。

  实现民生之治,才能使乡村治理之舟行稳致远。

  黄华镇魏家庄村东邻市区,西靠太行,红旗渠穿村而过。该村曾是出了名的“乱村”“落后村”“上访村”,存在出行难、办事难、挣钱难等多种问题。近年来,借巡察东风,魏家庄村发挥“五老”调解和民间调解的作用,深入农户及时了解民情民意,排查各类问题隐患,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确保“小事不出户、大事不出村”。依托和谐有序的乡村环境,该村近年来大力发展农家乐、民宿、林果等多种产业,村集体年收入突破70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3万元。

  实现产业之治,才能使乡村治理之木永葆青春。

  姚村镇下里街村过去是污水横流的“问题村”。2019年巡察组进驻后发现问题,姚村镇党委对下里街村党支部书记曹新奇进行约谈,老曹下决心让村里环境好起来。他先拿自家人“开刀”,拆了妻侄家的违建车库。村民见此闻风而动,铲野草、运垃圾,清河道、种花草,村容村貌很快大变样。

  焕然一新的下里街村建立了环卫保洁、村规民约等11项规章制度,有效根治制约全村发展的沉疴旧病。还成立专业合作社,打造精品田园综合体,“太行山下桃花源”成为网红打卡地。

  “从6月30日起,我们将举办为期三个月的文化节,让乡村发展与文旅深度融合。”下里街村党支部书记曹新奇告诉记者。

  林州市委着眼“以巡促治”,做实助推乡村振兴大文章,围绕“制度完善、执行有力、治理有效”工作目标,持续放大巡察成果运用成效。

  每轮对村(社区)巡察结束后,巡察机构及时对巡察发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梳理研判,提请市委分级分层开展集中整治。对镇级范围内的共性问题,由镇级党委牵头限期整改到位;对行业性问题,市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实施“双交办”,既交办镇(街道)党(工)委,又交办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由职能部门牵头整治;对涉及全市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巡察办以专题报告形式向市委常委会报告,推动从源头抓起,完善机制,系统整治。

  “林州市委将始终牢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聚焦群众所盼,聚力‘以巡促治’,以巡察高质量护航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林州市委书记、市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孙建铎表示。

编辑:陈梦伊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