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药材产业如何“破圈”?解读来了!

2024年06月28日11:11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种子种苗带动能力差,产业技术支撑不足,市场抗风险能力不高,经营一体化模式成熟度不高,产业标准化程度低——

  云南中药材产业如何“破圈”

  云南是中药材种植大省,也是中药材重要产地。目前,云南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农业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居全国前列,已成为全国产业规模大、品种全的道地药材主产区。

  然而,云南中药材产业发展中仍存在种子种苗带动能力差、产业技术支撑不足、市场抗风险能力不高、经营一体化模式成熟度不高、产业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影响了中药材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亟须确定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与创新路径,摆脱价值链低端困境,推动全省中药材产业升级、提质、增效,实现高价值、强品牌的“破圈”。

禄劝林下西洋参种植基地 图源:云南日报

  优势: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

  2023年,云南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30.48万亩,同比增长5.7%;农业产值535亿元,同比增长13.8%;加工产值488亿元,同比增长7.5%;三产产值627亿元,同比增长1.4%;综合产值1650亿元,同比增长7%。全省中药材产业从业农民144.6万人,户均年创造产值3.5万元。

  近年来,云南中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提升、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相关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这得益于核心单品主要种植区不遗余力地精耕细作。如文山州采取抓种源种质提升品质,抓标准引领擦亮金字招牌,深化合作推进全产业链发展、融合发展促增收等举措,全力打造三七千亿产业。截至2023年底,全州以三七为重点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29.5万亩、产值3351.5亿元,2024年顺利入选农业农村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目前,文山州已累计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319个,带动1500余户群众种植三七3万余亩,促进就近就地稳定就业3万余人。

龙陵石斛花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各地 徐静 摄

  文山州加强与行业头部企业深度合作,充分发挥云南白药集团作为龙头企业的链长功能,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加快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协同发展,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其中包括,推动标准化种植,实现趁鲜加工和产业链延伸,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赋能三七产业高质量发展等。目前,当地与云南白药集团合作的种植户已有500余户,占三七种植户总数的20%;种植面积达4万余亩,占三七种植面积的20%左右,联农带农效应明显。

  三七只是云南众多中药材核心单品中的一种。如今,天麻、云当归、铁皮石斛、云茯苓、滇黄精等品种的林下生态种植和仿野生种植绿色有机基地面积逐年增加。当前,云南中药材种植面积全国第一,占比七分之一;常规种植中药材品种145种,占全国半壁江山;大宗药材品种10种,占比四分之一。2023年,云南的草果、八角、砂仁、三七、滇重楼等18个中药材品种种植面积均超过10万亩;农业产值过亿元的中药材品种有31个,其中三七、滇重楼、砂仁、铁皮石斛、天麻等14个品种的农业产值均超过10亿元。

巍山滇重楼种植户查看植株长势 张树禄 茶树旺 摄

  瓶颈:四大难题制约产业发展

  中药材是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源头、基础和根本保障,关乎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未来。当前,云南发展中药材产业面临四大难题,制约着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种子种苗带动能力差。相比现代农作物种业而言,我省中药材种业仍处于早期发展水平,由于很多中药材的野外自然生长属性较强,人工驯化难度大、周期长,大多数中药材没有主栽品种,良种选育难度大、推广率不高。比如云木香,种植“云香1号”亩均产量可达2.4吨,比农户种植产量高1吨左右,但云南“云香1号”种植面积不到1万亩。同时,种子缺乏关键核心技术,比如对天麻种植起关键性作用的萌发菌、蜜环菌,昭通等主种区每年需要2000万瓶萌发菌、蜜环菌,其中65%需要从省外购买。

  二是产业技术支撑不足。中药材产业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当下全省中药材产业头部企业、高端人才、高新技术等资源要素聚集不够,产业科技成果引进、创新、转化和应用程度低。比如仅加工一项,全国中药材加工企业共4569家,云南有184家,仅占4%,全省三七年产量2万吨,但加工消化能力不足5000吨。因为产地加工能力跟不上,很多药材种出来,还没有分选、晒干,在农户地头就被买走了。

  三是市场抗风险能力不高。中药材市场供需信息不通畅,上下游间信息不对称,偶尔出现中药材供求失衡,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大,对抗风险能力较弱的种植户及企业经济风险较大。种植生产端议价能力低,加上中药材金融产品供应不足,种植户申请小额贷款难、融资担保难,以及中药材特色保险产品不多,覆盖面不够,种植户及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

  四是经营一体化模式成熟度不高。中药材产业链上的种植、加工、流通、产品开发等环节联系不紧密,协作整合程度不高,一体化经营模式整体成熟度不高,核心链主主导型的产业体系不够完善,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全省中药材产值不高。以2023年为例,全省中药材综合产值1650亿元,其中农业产值535亿元、加工产值488亿元、三产产值627亿元,安徽省亳州市去年中药材产业规模达1852亿元,相当于云南全省产值规模。与此同时,云南缺乏影响力大、交易额高的专业中药材交易流通市场,仓储、物流、检测设施和体系不完善。昆明菊花园中药材专业市场是国家批准的17个市场之一,但交易额只占全国0.5%,入驻商户300家、年交易额20亿元。相比同处西南的成都荷花池市场,入驻商户2000家,年交易额370亿元,分别是昆明菊花园中药材专业市场的7倍和近20倍。

文山州探索三七林下栽培张文峰 摄

  路径:各方发力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如果说中药材行业的未来是蓝海,那么云南的中药材产业该如何开辟“航道”?在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现场推进会上,与会专家认为,中药材产业是云南特色优势产业,是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需要企业、政府、科技、金融等各方共同发力,推动全省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

  我省有关部门要高位推动、规划布局、制定标准,聚焦“十大云药”等道地药材,选准主打品种,解决好“种什么”问题;在现有基础上积极发展林下种植、间作套种和设施农业等,解决“种在哪”的问题;通过抓紧制定道地药材名录,分类制定标准,明确产品规格,让产品有标准、交易有规格,解决“怎么种”的问题。

  另一方面,针对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中存在的种质退化、质量低劣、市场混乱等问题,开展种质创新和良种繁育研究,建立健全中药材种子种苗检测检疫机制和全省农产品安全质量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加大中药材良种选育、提纯复壮、道地药材种质创新等评价研究,建立云南省中药材种质资源数据库。此外,强化中药材道地产区生态环境保护,从省级层面出台更多相关法规,开展中药材新品种登记或认定工作,切实保护中药材原创性,加大育种者权益保护。

  中药材产业的龙头企业要当好主力军、发挥带动作用,推进GAP基地建设,重点向中药材精深加工拓展延伸,积极开展中药材药用部分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保健用品、特殊用途化妆品和非药用部分中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延伸性产品,以及药食同源类产品的研发和商品化生产加工,向中药材价值链中高端环节延伸。

  省内科研院所、高校要加大中药材耕种、采收、加工、病虫草害防控的研发,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加强科研攻关,助力技术服务和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等成果的推广运用。争创重大科研平台,争取更多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落地云南,联合开展科研创新,为产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此外,中药材产业有其特殊性,从种植到购销再到加工,流动性较强,金融机构要精准对接需求,从流动资金贷款、存货质押融资等方面着力,发挥金融机构高缓释风险、降低成本等作用,有效服务种植户和药企。

  (张正)

编辑:陈梦伊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