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打造中华文化新地标丨殷墟的发现发掘研究及其重大意义

2024年07月10日07:13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孔德铭

  殷墟位于安阳市西北部,是被历史文献、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了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从商王盘庚迁殷至帝辛灭商,共八代十二王、255年。

  殷墟考古肇始于1928年10月,近100年来从未间断,共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28年至1949年。这一时期主要发现了殷墟的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后冈三叠层文化、H127甲骨窖穴等,发掘出土了大量甲骨、青铜器、玉石器、陶器等,特别是著名的“后母戊鼎”,实证了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第二个阶段为1949年至1978年。这一阶段主要发掘了妇好墓、武官村大墓、苗圃北地铸铜遗址、小屯南地甲骨坑等,殷墟的范围、布局逐渐清晰。第三个阶段为1978年至今。这期间,殷墟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重要的考古发现有H3甲骨坑、洹北商城、M54亚长墓、大司空商代建筑遗存等。配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16年以来,持续开展了洹北商城手工业作坊遗址、王陵遗址隍壕及祭祀坑等的发掘,另外重要的是殷墟外围的任家南地铸铜遗址、辛店铸铜遗址、陶家营遗址、大坡遗址等重要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对殷墟“大邑商”布局、范围研究等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殷墟的发现与发掘位居20世纪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首,在中国考古乃至世界考古史上都占有突出地位。一是殷墟“大邑商”范围应超过300平方公里。殷墟核心区目前保护范围29.47平方公里。从现有考古发现来看,在核心区之外约10公里殷墟的北部、东北部、东南部、南部、西南部等发现有大量商代晚期的遗址,综合来看,殷墟“大邑商”的整个面积应超过300平方公里。二是“双遗址圈”构成了“大邑商”总体布局。近期的考古发掘证明,殷墟的都城布局符合古代城市低密度化的特征,特别是殷墟核心区之外10公里左右范围内存在一个外围遗址圈,这些遗址围绕在核心都城之外,相对于殷墟核心区,面积略小(均不超过1平方公里),但文化内涵、出土器物与殷墟相同。这一外围文化圈直接受殷都的管理或者控制,揭示了殷墟实际范围、布局和文化面貌等,“双遗址圈”构成了“大邑商”的总体布局。三是殷墟是一个以多种产业结构为主的国际性大都市。考古研究证明殷墟“大邑商”的布局,是以殷墟核心区为主与外围遗址一同构成公元前13世纪一公元前11世纪低密度化的国际性大都市,是一个以生产多种手工业产品如青铜器、玉石器、骨器、漆器、陶器等的城市,集中了当时全国乃至全世界门类最全,技术最先进的手工业工场,吸纳了来自欧洲、非洲、中亚、北方草原等不同区域、不同肤色人种,整个都城人口最多时应在15万人以上。四是殷墟有着明确的城市规划,具有较强的扩张性。“大邑商”建设规划严格,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一些有污染的手工业,特别是铸铜业逐步移出核心区。考古发现“大邑商”政治、大型聚落、手工业生产等城市区域划分逐渐明确,水、路网络功能不断加强。周围以族邑形式组成的“卫星聚落”和手工业基地,还发挥着发生战争时对殷墟核心区预警、防御和缓冲的都城安全保护作用。特别是新发现的内黄县河村遗址年代为殷墟二期,汤阴大黄村商代制角镞作坊遗址年代为殷墟四期,这些发现揭示了殷墟时期都城规划建设及扩张发展情况。五是青铜生产垄断化日益加强。殷墟文化的扩张,主要是青铜文化的扩张,主要是以青铜铸造技术和铸铜行为的扩张为表现。这从近年来辛店遗址、任家庄南地遗址、前定龙遗址、南徐家桥村北遗址先后发现的大量铸铜遗存可以得到佐证。商王加强对铜矿、铸铜原料、铸铜工匠、铸铜技术、铸铜区域的控制,并制订了规范、制度、法律法规等,保证了青铜产品有序的使用、传播、流通以及青铜文化的有力扩张和影响,奠定了殷墟青铜文化的核心地位,使殷墟成为世界青铜文明的中心。六是殷墟“大邑商”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的原点和支点。殷墟作为中国3300年前商代晚期唯一的都城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的原点和支点,它的影响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不仅具备了西方学者提出的“青铜器铸造、文字和都城”的文明三要素,同时也具备了中国学者提出的“阶级、王国和城市”的中国文明三要素。殷墟“大邑商”的发现发掘及研究,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构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作者单位:安阳市文物局)

编辑:陈梦伊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