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竹——风靡世界的“中国悠悠球”

2024年07月11日07:37

来源:北京日报

  开栏的话

  一种非遗,一座宝藏。能耍出百种花样的空竹,千古无重局的围棋,与华夏文明相伴而生的香,被奉为“战场军魂”的战鼓……每一种非遗背后,都承载着中华祖先无穷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从今天开始,本版推出“怡夏赏非遗”系列专题,让读者朋友走近非遗、品味非遗,开启古今交融的中华智慧之旅。

  路鹃 朱旭颖

  放暑假了,给孩子们介绍一种我国古代民间孩童就十分爱玩儿的游戏——抖空竹。它简单、有趣,曾是清朝小皇帝的“特色玩具”。外国朋友也很喜欢空竹,亲昵地称它为“中国悠悠球”。

  空竹的起源

  空竹,通常由木质或竹质材料制成,因其中空而得名,也被称为“地铃”“响葫芦”等,在江南,其名又谓“扯铃”,以北京、天津所产的最为著名。它曾是孩童手中的玩具,后经加工提高、代代相传,增添了竞技性质,演变为一项全民热衷的健身项目。

  关于空竹的起源,有一种说法认为空竹的前身是汉族民间流传的玩具“陀螺”,其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在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和常州圩墩遗址中,考古学家发掘出了木质陀螺的遗迹;而在山西省夏县西阴村的遗址里,发现了陶质陀螺。后来有了竹质陀螺,并在上面开口利用空气冲击发出哨声,即“鸣声陀螺”,也渐渐有了“空竹”的别称。但是,由于历史文献不足,此起源说有很大争议。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空竹起源于三国时期,根据史料记载,曹植曾创作《空竹赋》,遗憾的是,其具体内容已经无从考证。

  南宋时期,耐得翁所著《都城纪胜》一书详细记载了当时杂技艺人的多种巧技,包括“弄斗、打硬”等。据编撰《中华文化通志》的现代专家考证,“弄斗”实际上就是空竹的早期形态。另外,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和宋末元初周密的《武林旧事》两部著作,也有关于“弄斗”的记载。由此可见,“空竹”在宋代已成为百戏中的一种。

  元末明初施耐庵创作、描写发生在北宋仁宗年间故事的《水浒传》第十九回中有这样的描述:“街市一汉子,收纳两条巧棒,中穿小索,以手牵动,那物便响。宋江问道:‘这是何物?’汉子回答:‘此乃胡敲也’。”此处的“胡敲”,便是空竹。宋江所作的诗句“一声低来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霄”,则是对空竹音色的生动描述。空竹的发声体形制多样,包括单轮、双轮和异形等类型。历史文献中可找到有关空竹双轮形制的记载:“两头以竹筒为之,中贯以柱。”而其发声原理,据古人描述,“以竹为之,因风得声”,在抖动时更是“以绳拉之作声”。

  明代刘侗、于奕正所著的《帝京景物略》,不仅记录了“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这一脍炙人口的童谣,还对“空钟”这一传统玩具的制作技艺与玩法进行了详尽阐述:“别一绳绕其柄,别一竹尺有孔,度其绳而抵格空钟,绳勒右却,竹勒左却。一勒,空钟轰而疾转,大者声钟,小者蜣飞声,一钟声歇时乃已……”从书中记述的空钟的形制特征与玩法分析,所谓的空钟与现今的空竹有很大不同,但明朝时,“钟”“竹”音近,而且空钟的圆筒、圆盒为木质或竹质,所以空竹与空钟混称。在明定陵中出土的一件刺绣百子衣上,也绘有“放空钟图”。

  在近代学者、台北故宫博物院前院长秦孝仪所编《海外遗珍·漆器》中,一件精美的明代永乐年间的“剔红婴戏纹圆盒”为人们展现了民间抖空竹的场景。盒盖之上,婴戏图栩栩如生:一小儿手握两个竹棍,通过中间线绳灵巧地抖动空竹,另一小儿则捂住耳朵。这一细节生动呈现空竹抖动声音之响亮。这幅婴戏图不仅反映了当时空竹在民间儿童中的流行程度,更展示了其造型与玩法的成熟与精湛。

  清代小皇帝的“特色玩具”

  明清时期,北京城内土地庙众多,几乎每条街道和胡同都有一两处。宣武区广安门内街道的都土地庙(现址为宣武医院),曾是京城规模最大的土地庙之一。自明清时期起,每逢农历的初三、十三、二十三,以及民国时期公历的逢三之日,庙会都热闹非凡。都土地庙以交易竹、木、藤等手工艺品为主,表演空竹和出售空竹则是庙会的重要内容,与隆福寺、护国寺、白塔寺、花市(火神庙)庙会并称为京城五大庙市。

  在明代万历年间撰写的《顺天府志》中,也有与都土地庙庙市相关的记载:每旬之三有庙市,与护国、隆福两寺并称胜。明末清初的历史学家谈迁在《北游录》中记录了顺治年间他在北京的所见所闻,其中不乏对都土地庙及其庙市的生动描述:“癸未,偶入斜街都土地庙,亦市期也。”还有一句俗话,“土地庙赶花市,一天一个集”。凡逢庙会,尤其是春节期间的庙会,空竹的表演和销售就成为不可或缺的亮点,深受百姓喜爱,成为街巷胡同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清代是抖空竹艺术的巅峰时期。参与抖空竹的人群不断扩大,从天真烂漫的孩童,扩大到了王公贵族、商贾,成为跨越宫廷与民间的“游戏”。杂技艺人们更是不断推陈出新,在经典花样之上,创作出一系列新颖且高难度的技巧。清人李虹若在《朝市丛载》中提及:“抖空竹。每逢庙集,以绳抖响,抛起数丈之高,仍以绳承接,演习各样身段。”在发展过程中,艺人们不仅弘扬了传统的车轮式双头空竹,还创新出陀螺式的单头空竹,甚至将茶壶盖、小花瓶等日常器物作为道具,赋予了这些平凡物品新的生命力。从清代的史料来看,抖空竹已成为清代元宵灯会中不可或缺的民俗事项之一,与脱泥钱、踢石球、鞭陀螺等传统游戏并列,共同构成了节日的欢乐氛围。

  到了清末,京师儿童更是热衷于抖空竹游戏。清末民初,坐观老人在《清代野记》中描述了京城儿童的玩具——空竹:“京师儿童玩具,有所谓空钟者,即外省之地铃。两头以竹筒为之,中贯以柱,以绳拉之作声。唯京师之空钟,其形圆而扁,加一轴,贯两车轮,其音较外省所制,清越而长。”这表明空竹在清代京城广受欢迎,尤其是儿童对其钟爱有加。

  清代宫廷中的空竹玩具也多从市面购进,供小皇帝和皇亲贵族玩耍。至今,故宫仍收藏着清末遗留下来的空竹玩具,它们静静地诉说着那段抖空竹的辉煌历史。

  清末和民国期间,抖空竹不仅是一种广受追捧的娱乐活动,更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受到各个年龄层民众的喜爱。在北京,曾经有不少抖空竹的表演者,集中在天桥一带。其中,最为知名的是“空竹德子”。德子是光绪年间的满族人,因生活困难,到天桥撂地摊儿表演空竹。文化学者成善卿在《天桥史话》中回忆:德子抖空竹所用的是硬度和密度极高的“六道儿木”的竿子和小线儿,均比一般的空竹要长出许多,且是单轮。德子不仅抖得高,抖得响,而且能控制空竹沿着绳竿和线绳儿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地爬来爬去。当他把两根绳竿竖起并绷直线绳的时候,“那飞速旋转的空竹便如滑车一般,在线绳儿上荡来荡去,忽而将绳儿一弹,空竹离线而起,转换方向后再落于线上,仍然左右滚动,发出悦耳的嗡嗡之声。”当德子将线绳绷直,用脚频频踩动线绳,还能让空竹忽左忽右地跃过脚面……这种几乎可以称得上是“神技”的表演,常常引来一片潮水般的喝彩。“空竹德子”对后来的空竹表演者影响极大。

  至近现代,空竹的售卖和表演在庙会上依旧兴盛。《旧京环顾图》(原称《残冬京华图》)中,有一幅展现20世纪30年代老北京生活风貌的画卷,专门描绘了庙会的繁荣景象,尤其是空竹摊儿及周围玩耍的孩童。当年有位艺人俗名“空竹范”,他所抖的空竹有五六十斤重,扔起来却能高达五六丈,着实令人惊叹。那时的空竹表演不仅能够为商家聚人气儿、招揽生意,还曾做过婚庆节目,深入市井生活。

  入选首批国家非遗名录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杂技团(中国杂技团前身)1950年诞生,抖空竹便是其中一项代表性项目。它不仅会聚了众多民间杂耍高手,还作为文化交流的保留节目出国演出。那时的北京人特别喜欢抖空竹。自幼生活在牛街的作家陈春喜在《牛街琐忆》一书中写道:“那时的空竹都不贵,块儿八毛的就能买一个,那时的空竹都是竹子做的……那年月在北京城尤其是过年前后,您能经常听到那悦耳的空竹声,那也是京城一景啊!”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以及娱乐活动的丰富,抖空竹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进入21世纪后,我国对传统文化日益重视,加大了传承和保护的力度。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抖空竹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如同赋予了空竹新的生命,使其从历史的尘埃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自抖空竹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作为空竹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北京市的空竹文化更加繁荣。至2007年,全市范围内已有40个空竹健身站点相继成立,吸引了逾3000名爱好者注册成为会员。北京市西城区广内街道工委办事处还精心编纂了《北京抖空竹》一书,详细记录了北京空竹的文化底蕴、发展历程以及制作工艺。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空竹文化从口头传承迈向了文字记载的新阶段。2009年,广内街道将位于报国寺南广场西侧的原居委会办公用房改造成了北京空竹博物馆,使之成为了一个展示和传承空竹艺术的宝地。

  近些年,北京的中小学和社区一直积极开展空竹教学活动。2011年底,北京市回民学校将空竹这项非遗项目引入校园,并在抖空竹技艺传承人李连元的建议下,将抖空竹列入学校的校本课程。通过将这一传统技艺传授给年轻一代,实现空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空竹抖出“国际范儿”

  在全球化的今天,抖空竹这一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不仅在本土焕发新生,还一步步走向世界,架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

  2013年1月,在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上,中国杂技团的空竹节目《俏花旦》以其精美的京剧扮相和令人叹为观止的抛接旋转技巧,捧得了号称“世界杂技奥斯卡”的“金小丑奖”,向全世界展示了抖空竹的多变与灵巧。

  2014年的中国·保定国际空竹艺术节上,来自美国、俄罗斯、南非、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全国各地230多支代表队、6000余名空竹爱好者参加了这一盛会。72岁的梁光鼎老人凭借独创的“钓鱼”抖空竹技艺,斩获了金奖。他手持自己用抖竿、墩布头、胶布制作的工具表演“钓鱼”绝技,展示了空竹的无限可能,让中外空竹爱好者啧啧称奇。8年后的中国·保定国际空竹艺术节,则吸引了来自全球的1580支代表队报名参加,将“空竹国际化”发挥得淋漓尽致。

  2015年7月,来自美国的39名高中生齐聚江阴市南菁高级中学的体育馆内,体验抖空竹这一中国传统技艺,他们将空竹亲昵地称为“中国悠悠球”。此次活动不仅促进了中美青少年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让这些远道而来的学子们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理解,他们都开心地表示:“这种体验感觉非常棒。”

  在社交媒体上,空竹的流行不仅激发了全球网友的兴趣,更让这门艺术形式成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在国际交流和外交活动中,空竹常作为一份特别的外交礼物,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友好情感。例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国家级非遗项目抖空竹代表性传承人张国良所制作的空竹纪念品,便作为“北京礼物”赠送给了外国友人。如今,空竹已经成为“北京礼物”中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也是一张精美的“中国名片”。

  非遗名片

  抖空竹

  类别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级别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公布时间 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或单位 北京市宣武区

  空竹为圆盘状,中有木轴,以竹棍系线绳缠绕木轴拽拉抖动,称为“抖空竹”。空竹主要有单轮和双轮两类,但大大小小、各色材质的空竹种类颇多,再加上异形空竹,能有上百种。空竹的圆盘四周有哨口,以一个大哨口为低音孔,若干小哨口为高音孔,分为双响、四响、六响,直至三十六响。拽拉抖动空竹时,各哨口同时发音,高亢雄浑、分外嘹亮。

  抖空竹的花样也有上百种,讲究身法、手法、步法。仅身法就有七项要求,因此有人总结出一套“抖空竹样式”,名字都很好听,如“二郎担山”“抬头望月”“彩云追月”“青云直上”等,令人目不暇接。抖空竹也有诸多高难度技巧,如“翻山越岭”“织女纺线”“夜观银河”等。除了个人花样,还有许多集体花样,其中最精彩的是“蚂蚁上树”:将长绳一端系于树梢,一端一人手持。另有一人抖动一只空竹,迅速将飞转的空竹抛向长绳,持绳者用力拉动长绳,将空竹抖向五六十米高的空中,待空竹落下时,抖空竹者将其稳稳接住,令观者惊叹不已。

  抖空竹技巧多,但运动量不大,现在越来越多地成为老年人锻炼身体和娱乐的方式。

编辑:路娇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