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造新时代河南乡土文学经典

2024年07月14日14:29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黄高锋

  二十世纪以来的河南文学,涌动着一股或隐或现的乡土文学创作潮流。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徐玉诺、冯沅君、尚钺,到三四十年代的师陀、姚雪垠、苏金伞、丰村等,乡土主题成了贯穿河南现代作家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尤其是师陀,他是河南现代乡土文学的集大成者,代表了河南现代乡土文学的最高成就。河南现代乡土文学在题材范围的拓展、苦难主题的深化、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方式的创新等方面,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以李凖、段荃法、南丁、张有德等作家为代表,对中原农村新生活的书写,促使河南当代乡土文学呈现出新的气象。尤其是李凖的《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等作品,让他成了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家。改革开放之后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河南作家的乡土文学创作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呈现出“井喷”的发展态势。张一弓、乔典运、李佩甫、阎连科、刘震云、周大新、刘庆邦等作家的创作,开创了河南当代乡土小说创作新局面,为“中原作家群”的崛起作出了重要贡献。李佩甫以《羊的门》《生命册》等一系列作品为代表,为河南当代乡土文学创作举起了大旗。河南当代乡土文学向多元化、纵深化方向发展,在题材内容和艺术方法上不断丰富拓展,走向了更广阔的思想和艺术世界。

  二十世纪以来,河南作家热衷于乡土文学题材创作。乡土是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也是他们最熟悉的精神家园,是他们的“精神脐带”。他们的创作具有强烈的“乡土情结”,多元的乡土书写风景中传递出复杂的乡土情怀,呈现出鲜明的“乡土”特征。

  新时代呼唤更多能反映时代发展的乡土文学经典。就乡土文学而言,真正称得上时代经典的精品力作并不多。以茅盾文学奖为例,茅盾文学奖至今已评选了十一届。有人专门做过统计,前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涉及写乡土的小说依次是:《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芙蓉镇》《黄河东流去》《平凡的世界》《白鹿原》《骚动之秋》《秦腔》《额尔古纳河右岸》《湖光山色》《你在高原》《天行者》《蛙》《一句顶一万句》。这些作品或将目光投向历史深处,关注昔日的“乡土”,或将笔触伸向都市,在城乡对照中书写。第九届、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李佩甫的《生命册》可谓是近年来中国当代乡土叙事的一部力作。但作品对乡土的叙述,更多将目光投向了二十世纪的后半个世纪。可喜的是,在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河南作家乔叶的《宝水》,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思考表现出了当下乡土中国的时代巨变,是一部反映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长篇小说力作。但总体而言,进入二十一世纪,尤其是当下,及时、迅速反映新时代乡土题材的经典作品并不是很多。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当下文坛乡土文学经典的匮乏?

  贾平凹曾指出,“当今身居都市的作家,切断了与乡土的联系,无法触及底层人民生活的酸甜苦辣。即使是出身农村的作家,进入名利场,远离了乡土,渐渐淡化了底层意识”。乡土经验的缺失,成为当代作家创作乡土文学的“致命伤”。

  河南形成了独特的中原乡土文化。当前,河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锣鼓已擂响。面对新时代的“山乡巨变”,河南作家在创造新时代乡土文学经典方面,具有先天的地理优势、经验优势和文化优势。

  如何创造新时代河南乡土文学经典?河南作家应重点在五个方面用力。一要注重向时代深处开掘。河南作家要更多地“走出去”“俯下身”,通过深入基层采风、调研、挂职、体验,以弥补乡土经验的缺失。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中原乡土大地,用文学之笔去记录伟大实践中涌现出的新人物、新故事、新风尚,去展现中原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原儿女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在这方面,乔叶的《宝水》无疑作了创作示范。二要善于书写乡土地域风景。无论是福克纳笔下的“约克纳帕塔法”,还是马尔克斯笔下的“马孔多小镇”,无论是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还是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都早已成为作家探索文学世界的一个支点。乡土是一个有效的创作支点。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刘庆邦的“豫东平原”、周大新的“南阳盆地”、阎连科的豫西“耙耧世界”、刘震云的豫北“延津故乡”、李佩甫的豫中“绵羊地”、墨白的“颍河镇”等,都是对中原地域乡土的多彩书写。期待更多的河南作家以“乡土”为支点,构建当代中原乡土文学新地图。三要精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以创作乡土题材见长的河南现代作家师陀,就擅长描摹世态人情,刻画社会风习,善于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创作新时代河南乡土文学,要注重描写人间气、烟火味,写出醇厚的乡土味。四要大胆追求艺术创新。作家要积极在体裁、题材、主题、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丰富和开拓。梁鸿的《中国在梁庄》,通过口述实录、现场调查等方式,以非虚构文学的方式,讲述了乡村内在的生存状态。五是作家应当才、胆、识、力兼备。清代文学家叶燮认为,“人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墨萎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才、胆、识、力,是叶燮从主观方面论述诗歌创作的术语,指作家进行创作必须具备的主观条件。文学经典集个性、典范性、权威性于一身,具有极高审美价值。创作新时代乡土文学经典并非易事,是对当代作家胸襟、素养、见识、功力的综合考验。

编辑:祝萍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