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7月14日下午,来自24个国家的29位海外网络达人走进洛阳伊水河畔的龙门石窟景区,一览“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之神韵,感知中国开放包容、海纳百川、多民族融合的时代风格。
“这尊以武则天为原型的佛像让我不由自主屏住了呼吸,这也无疑是我此次中国之行的一大亮点。”尽管走了很久,但在与卢舍那大佛的遥相对视中,阿根廷全职自媒体博主塞西莉亚·博约萨(Cecilia Boullosa)从这座佛像智慧、祥和的目光中感受到不凡的气度与力量。
据了解,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其开凿经历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和北宋,大规模断续营造400余年。龙门石窟东西两山现存编号窟龛2345个、造像近11万尊、碑刻题记2890余块、佛塔近80座。
龙门石窟造像。
“我倍感欣慰的是,龙门石窟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也意味着这得到了妥善保护,事实上,这里已经得到了世代保护和传承,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站在卢舍那大佛面前,哥斯达黎加全职自媒体博主雷内·蒙铁尔·乌拉特(René Montiel Ulate)体会到历史前进的脚步。
作为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在2000年11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从古至今,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的保护工作从未停止。据了解,唐代就在奉先寺上方开挖“人”字形排水沟,防止渗漏水侵蚀大佛。到了宋代,有专门负责文物、建筑保护和修缮的八作司,在卢舍那大佛佛座上就刻有“东八作司胡副使十一人修佛记”。近代以来,龙门石窟研究院针对石窟围岩崩塌、雕刻品风化和洞窟渗漏水三大病害进行了不懈的研究,精准采取保护修缮措施。如今,全光影采录技术、全细节立体成像技术和三维扫描技术等数字化手段也早已运用于龙门石窟考古文保工作。
龙门石窟。
当日下午,这群来自24个国家的29位海外网络达人结束了为期四天的河南之行,尾站古都洛阳为这次旅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四天的旅程让我加深了对河南、对中国的了解,这里的食物非常美味、遇到的所有人都非常友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令我着迷,我要分享在这所遇到、见到的一切美好事情。”对于第一次来到亚洲的阿根廷全职自媒体博主塞西莉亚·博约萨(Cecilia Boullosa)来说,河南之行为她首游中国增添了许多新亮点。
“河南历史文化底蕴浓厚,令我印象深刻的两个地点——大型盲盒剧院‘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及开封清明上河园中遍布着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元素,也在向世界展示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马来西亚自媒体平台主理人李明豫(Lee Ming Yi)感受到了河南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的蓬勃发展。
“这几天,河南给予了我太多惊喜,尤其是热情友善的河南人民。为了更好地同中国人交流沟通,我要开始努力学习中文。河南,下次再见!”俄罗斯全职自媒体博主马克西姆·博伊佐夫(Maksim Boitsov)告诉记者,他在这几天萌生出了想要和妻子到中国定居一至两年的想法。
“从郑州、开封到洛阳,每到一站我都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震撼。四天的河南之行给予我最大的感受便是,当一个地区、国家做到历史与现实同时在进行、并肩发展的时候,这个国家简直太厉害了。在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中国也在保护、传承并不断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值得更多海外朋友来了解、探索。”马来西亚红狐狸传媒主理人郭懳恩(Chloe Kwok Wei Yan)希望更多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海外大V洛邑古城内体验汉服。
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现代化蓬勃发展新气象……通过镜头与文字,这片生生不息的中原大地向世界彰显出新面貌,“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如今,河南正以热情的姿态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朋友纷至沓来。(周金淼 童林 实习生 康智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