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我本人常驻非洲12年,主要是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河南国际在非洲有15个国别市场,持续经营时间长的市场达到40年,这里面发生了许多感人故事。”7月17日,在位于郑州市金水区的中国河南国际合作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国际”),河南国际副总经理张伟分享了自己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参与者、建设者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作为河南开展对外交流、资源链接的重要窗口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平台,成立于1983年的河南国际,聚焦国际工程承包、境外矿产资源开发和国际跨境物流贸易三大板块,在共建“一带一路”16个国家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设有常驻机构。作为常年驻外职工中曾经的一员,早早就“走出去”的张伟亲历了一个个工程项目从无到有,也见证了豫企“走出去”的坚定步伐。
“基建狂魔”背后的河南力量
“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背景下,河南国际在非洲实施了多个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从20世纪80年代援建的规模达6万人的塞内加尔桑戈尔体育场项目到目前正在施工中的工程,如几内亚博凯地区铝土矿项目、塞内加尔达喀尔排污项目、坦桑尼亚多多马市政项目,都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贸易往来。”张伟告诉记者,目前非洲许多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多集聚于相对偏远和相对欠发达地区,河南国际所实施的基础设施项目对当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塞内加尔方久尼大桥
塞内加尔境内最长的跨河桥梁方久尼大桥、科特迪瓦阿比让“非洲杯保通工程”、赞比亚多座大型水塔……在为非洲人民修建大桥、建设道路、传输生命之水等提升硬件设施水平的同时,河南国际也在用看得见的硬质量潜移默化地提升中国软实力。
“因为西方媒体的宣传,非洲人民一开始并不相信中资企业,但当亲眼看到我们用实力所提交出的一份份满意的项目答卷时,谣言便不攻自破。”张伟在境外十余年最大的感受便是:非洲人民通过企业施工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
“刚开始的项目合同中明确标注要求提供本田、尼桑这样的系列车辆,后来慢慢变成需提供相似功能的车辆,到现在变成只标注车辆所需的功能需求,比如四驱空调、冰箱、马力等。”张伟认为,这些在规则端发生的变化正印证着中资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所收获的不断认可。“有了产品的认可,才有如今企业能源结构方式的转变以及绿色转型,才有中国企业的更多建树。”
播种中非友谊的河南使者
“同中国人一样,非洲人民也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张伟深有感触地说,从标志性的大工程到“小而美”的民生项目,河南国际深耕境外40余年,始终坚守着契约精神,实行可持续化经营,在为当地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不断推进企业本土化进程,实现中非两国民心相通、民心相亲。
几内亚博凯地区铝土矿
“河南国际在莫桑比克科利马内正在执行世界银行出资的一个OPRC总价合同,从合同模式上来讲需要严控成本。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际承包商,河南国际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约600余个,女性雇员比例达到10%。”张伟告诉记者,不仅仅是基础用工,当地雇员在环境安全、健康方面的管理层中也占有一定比例。除此之外,河南国际也对当地人才进行相关技术培养,为当地承包商的能力建设也做出了许多前置工作。“虽然会造成项目成本的增加,但是这些做法在征地拆迁和与当地老百姓以及社区关系的建设中给予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最终带来双赢的局面。”
坦桑尼亚多多马市政项目
无独有偶,河南国际所积极践行的社会责任以及ESG建设也带来了中非两国人民的双向奔赴。“曾有一个实验工程师,是我们在项目地赞比亚所培养的一个当地女性雇员,在项目的最后给我们写了一封长达5页的感谢信,那时我们才了解到她家庭的故事。她的丈夫外出务工,而她受雇于河南国际、完成经济独立后只身一人便支撑起了6个孩子的学费问题。”张伟表示,如今河南国际海外员工约有1万人,像这样数不胜数的故事背后则是一个个家庭命运的转折,也是一个个真挚的笑脸。
河南国际员工为非洲当地儿童送去温暖礼品。
全球资源配置的整合能力和社会服务的集成能力不仅成为增进当地民生福祉、经济发展的重要元素,更是河南国际深耕境外40余年的突出亮点。
正是数千名像张伟这样的一线项目工程者的努力,才造就出一座座“连心桥”、一条条“幸福路”。河南国际坚持久久为功,在高质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中展示出河南模式、河南速度、河南建造,为推动中非友好合作贡献了河南智慧。(周金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