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丨非遗传人陈连义:从鼓楼走向世界 他匠心坚守十七年只为探秘官瓷

2024年08月08日14:06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在古城开封有这样一位匠人,为传承官窑文化、再现官瓷风华,他潜心研究二十载,从兼收并蓄到独出心裁,从继承传统到发展创新,靠着执着不懈的工匠精神,让古老的北宋官瓷在新时代淬火重生,再放异彩。他就是陈连义,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高级技师、非遗传承人。

近日,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揭晓,陈连义作为敬业奉献类好人再次上榜。

一次邂逅 成就一生执着

1996年,陈连义毕业于河南大学工艺美术系。偶然的机遇,陈连义和官瓷结缘,并决定传承官瓷文化、复原官瓷。由于官瓷技艺失传已久且存世器物较少,再加上相关文献记载只有只言片语,缺乏学习借鉴的样本和资料,陈连义的复原工作困难重重。

为此,他翻阅大量的书籍,走访各大窑区,拜会众多大师、学者和专家,深入挖掘梳理官窑文化,逐步了解掌握了官窑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官瓷的造型、釉色、典型特征等。

  “在宋代文献《政和五礼新仪》中发现了关于官瓷的记载,说官瓷礼器主要是仿照夏商周三代青铜礼器为蓝本制作的。”陈连义介绍说,由于作为国仪之用,官瓷在造型上古朴庄重、雍容典雅,多为粉青、月白、天青等素色面,器型有瓶、洗、尊及各种仿青铜器型。粉青釉色、鳝血裂纹、紫口铁足是官瓷的典型特征和独特魅力。

  经过不断学习、反复实验,克服重重困难,陈连义成功复原了北宋官瓷古朴敦厚的造型。在釉浆配比时,每一种原料的剂量都要严格把控、分毫不差,通过多年的反复试验,他才找到了釉浆的最佳配比方式。在官瓷制作材料上,经过将近17年的反复试验,他发现利用“开封本土黄河泥+煤矸石”烧官瓷,可降低成本百分之五十。

  “试验的过程是真难。刚开始用黄河泥烧制的时候,发现温度一高就瘫软不成形,经多方寻找考究,我们又尝试加入煤矸石。但配比很难掌握,就只能一次一个比例,一点一点、一批一批进行试验。同一剂量配比,经常这次烧成了,下次又不对了。这就要继续试验,一直到找到最具有稳定性的配比。”至今回忆起来,陈连义还是感慨颇多。

源于热爱 与时俱进守匠心

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官窑文化的真相终于如冲洗胶片般逐渐清晰。陈连义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先后发表了8篇关于官窑文化的论文,并编著了《瓷说中国 宋官窑溯源考》等书籍,接连创作出了一批批既传承经典又创新独特的官窑作品,获得了国家级奖项30项、国家专利37项和著作权40项。他的作品被各地博物馆收藏,其中的《莲花如意》更是作为国礼多次亮相东盟博览会,走向世界舞台。

为了寻求突破,他前往杭州官窑遗址博物馆学习,深入龙泉青瓷厂请教当地匠人。在没有专业师傅指导的情况下,他亲力亲为,从选料、配釉到拉坯、造型、翻模、注浆、烧窑,每一个步骤都精益求精。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我定要在这官窑艺术上闯出一片天地。”

“做任何事情,只要你喜欢,再累、再苦也是幸福的、快乐的。我每次试验成功,真的是兴奋得不得了。特别是经过五年、六年创造出来一件满意的作品,那更是高兴得能蹦起来。这种快乐是拿什么都代替不了的。”陈连义笑着说。

陈连义不仅在艺术上追求卓越,还致力于官窑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多年来,他累计培养了高校教师及学生4000余名,其中不乏杰出人才。两名学生荣获开封市五一劳动奖章,四人获得开封市技术能手称号。他创建的官瓷实践基地更是被教育部授予传统技艺传承示范基地,为中华非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编辑:路娇  审核 :安艳鸽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