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新中国 出彩大中原·开封篇丨“农”墨重彩绘振兴

2024年08月27日07:25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尉氏县门楼任乡组织的农机服务队在沙沃村利用无人机帮农户喷洒叶面肥。 本报资料图片

兰考县惠安街道何寨村打造万亩梨园标准原料基地,以梨花文化为依托,探索发展农家乐、亲子游乐、研学旅游等休闲观光项目,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赵双剑 摄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娜

  8月的开封大地,如同一幅色彩浓郁的油画。黄澄澄的稻谷,丰满的稻穗正在虔诚地鞠着躬;挺拔的高粱,向天空昂扬地举起燃烧的火把;花生在地下结成一串串果实,将地表撑出了细细的缝;红薯在垄里长得壮壮的,一不小心就会冒出胖乎乎的脸蛋……

  开封市粮食播种面积连续9年超770万亩,总产量连续8年超58亿斤,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持续探索建立“五位一体”“一长两员”的高标准农田管护模式,在全省率先实现基本农田全覆盖,连续4年受到省委、省政府激励表彰;国家农产品品牌数在全省连续3年总数第一、县区均值第一……一连串耀眼的成果和数据,勾勒出开封市农为本、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崭新画卷。

  智慧农业助农增收

  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走进尉氏县张市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沈家村党支部书记石长锁感触颇深:“以前按照老方式种地,投入劳力成本大,但收成低,还特别累。自从我们引进‘5G+智慧农业’系统,老百姓不出门,就能查看田间的虫情、墒情,轻点手机就能给田地浇水施肥。地虽然还是以前的地,但由于讲技术、讲科学,产量一年比一年高,老百姓的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好。”

  目前,开封市打造的兰考县红庙镇、尉氏县张市镇、祥符区八里湾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已成为全省示范区建设的标杆。借助5G、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开封的农田变得“聪明”又高产,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10年来,开封市始终把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为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经过多年探索,该市已初步形成了符合自身实际的高标准农田“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推进模式,破解了“谁来投”“谁来管”“谁来建”以及“钱咋融”“如何还”等一系列问题,力促全面保障粮食安全,加快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产业赋能优势凸显

  兰考蜜瓜、杞县大蒜、祥符花生、通许酸辣粉……近年来,开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各式各样的特色农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展现出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

  33家国家级、15家省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生猪年屠宰量在230万头以上,企均屠宰量和产能利用率均居全省首位,存栏和外调量居全省前列。同时,开封市还开展食用农产品追溯数字化应用,实施活畜禽电子化检疫合格证追溯系统、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控追溯系统,建成141个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示范点,积极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注册国家农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实现农产品扫描溯源。

  近年来,开封市以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为目标,不断提高农牧业供给质量和综合效益,打造出一批“名优特精”产品,并以品牌培育示范引领,推进特色农产品走绿色路、打优质牌,领跑农业高质量发展,既满足市场需求,又带动农村繁荣、农民富裕。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绿色食品293个、河南省知名品牌109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34个、中国农业品牌2个,打造出具有数量多、品类全、特色突出的开封农产品品牌体系;全面完成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区)创建;5个涉农县(区)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力度和执法力度,确保群众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

  美丽乡村生态宜居

  鳞次栉比的产业大棚、错落有致的村居庭院、干净整洁的亮丽街道、修缮一新的村史馆、一应俱全的健身器材、繁忙有序的直播电商……美丽的环境也是生产力,是村民安居乐业、追求幸福生活的起点。

  来到祥符区罗王镇闫楼村村民刘国安家,具有古风特色的大门上面贴着的是“美丽庭院”光荣牌。打开大门后,映入眼帘的是颇具特色的中式建筑,精心打理的盆栽、花草与黄墙灰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刘国安说:“这两年家里条件好了,周围的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好,大街小巷都实现了硬化、绿化、美化。我也积极响应号召,把自己的家精心翻修一下,日子越过越美。”

  近年来,开封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开封模式”。在生态宜居方面,大力推进“厕所革命”、“美丽庭院”建设,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垃圾分类,开展植树造林,推进水系绿化工程。在乡风文明方面,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开展多种活动。在社会治理方面,持续推进“一中心四平台”建设,创建“四面红旗”,打造平安乡村。在改善民生方面,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促进转移就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开封市顺利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相关考核成绩一直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户厕改造,累计改造无害化卫生厕所548880户,普及率达73%;深入推进“治理六乱开展六清”集中整治,兰考县、通许县位列全省20个先进县(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3.6%,所有乡镇的生活垃圾均得到收运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6%。2022年,兰考县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和省第一批乡村建设示范县创建名单。目前,开封市已开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全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如今,开封已成功创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县1个、示范乡镇4个、示范村43个;“1+6”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被评为中国“三农”创新榜十大榜样;祥符区西姜寨农业嘉年华项目成为全省第一家以农业旅游为主题的国家级4A级景区。

  群众增收更有保障

  漫步在兰考县张庄村的中心路“幸福路”上,沿街商店里各类特产琳琅满目,干净整洁的民宿客栈透露着幸福的气息。依托旅游业的发展,张庄村的特色产业不断丰富,直接带动了村民就近就业增收。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张庄时,张庄人均年收入仅有2500元。十年来,张庄村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撸起袖子加油干,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发展起乡村旅游、食用菌、肉牛养殖、南美白对虾养殖等多种产业,人均年收入已经超过两万元。如今,张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00余万元,1300多人在村里实现了稳定就业,成了远近闻名的“幸福村”。

  祥符区罗王镇冯庄村大力发展蔬菜大棚,种植羽衣甘蓝,采取订单销售的方式销往全国等地。羽衣甘蓝按照分批种植、分批采摘的方法,既保证了蔬菜的新鲜度,也增加了用工人数,让大家都能在家门口就业。

  通许县利用红薯种植面积大的优势,大力发展酸辣粉产业。目前,已拥有酸辣粉生产线28条,具有日产240万桶、年产7.2亿桶的生产能力,带动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6395户,户均增收1000元。

  祥符区依据资源禀赋,重点培育红薯产业规模化、区域化、集约化生产,形成两大红薯种植基地,种植面积保持在16万亩以上,累计带动脱贫户和监测对象1750户,实现户均增收1200元。

  在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过程中,开封市以“三链同构”全面盘活农村资源要素,打造“十链百园千基地”,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通过发展“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激活了“一池春水”,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欲借长风乘势起,开封正以“拼”字当头勇争先的气概,加快构建一流产业生态,助力乡村振兴,奋力开创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记者观察

  全力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王娜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立足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开封地处中原腹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各类农作物种植。该市是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瓜菜的重要产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河南省重要的农产品基地。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开封乡村悠远的农耕文明与特色生态资源交相呼应,历史建筑、特色农业、传统民俗、自然风光、村落风貌在产业融合大环境中潜力无限,面对乡村产业发展赛道的众多选择,要以差异化发展路径实现有效创新,就要在“特”字上下足功夫。

  “10桶酸辣粉,8桶河南造,6桶在通许”。近年来,通许县不断探索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方向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聚焦建设现代化酸辣粉产业体系,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集全县之力建设“中国酸辣粉之都”,把小粉条做成大产业。

  一村一策,一村一品,穿珠成链。开封市积极培育一代脱毒红薯苗,种出来的红薯成活率高、抗病虫害能力强、品质好、产量高。此外,该市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如小高庙村鹌鹑养殖、杨楼村保鲜库项目等,铺就乡村振兴“快车道”。

  如今,行走在开封的乡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一幅幅和美乡村图景映入眼帘。在全面完成农村厕所革命、农村垃圾治理行动、农村污水治理行动、农房整治行动、村容村貌提升行动等“一革命四行动”任务基础上,当地接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升级版”。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力推动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题中之义。如今,放眼广袤的乡村沃野,唯有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将“三农”工作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筚路蓝缕、手胼足胝,才能让乡村这口“不老泉”焕发新的勃勃生机、喷涌更甘醇的“琼浆玉液”。

编辑:赵地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