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记者 苏梓晴 文图/视频
瓷器的诞生离不开陶土材料和创作者的灵感,当豫“瓷”遇上疆“土”,将会创造出怎样巧夺天工的器物?在哈密市文史委和河南援疆前方指挥部的指导下,巴里坤县援疆指挥部和县委宣传部提出“中原陶瓷重走新时代丝绸之路”的互促共融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哈密丰富的陶土资源,结合河南优秀非遗传承人、艺术家等,将当地的陶土与河南的瓷器创作相结合,创造“新瓷”,重走丝绸之路。
瓷白与陶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进入新疆的第一重镇,是新疆的东大门。曾几何时,铁马兵戈在此搏杀,也为当地带来了流动的市场,是新疆历史上“三大商都”之一。
巴里坤县作为河南援疆的对口县,在历史上与河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深入贯彻落实“文化润疆”治疆方略,如今援疆干部将中原陶瓷带到了2000多公里外的巴里坤县。
8月29日,顶端新闻记者来到位于巴里坤文博园的中原陶瓷大师精品暨新疆新瓷融创展馆,汝瓷的青翠、绞胎瓷的秀美等一件件精美的瓷器展列其中。据了解,该馆的设立向新疆群众展现河南瓷器的魅力,同时也邀请了包括新疆的文创企业负责人、新疆社科院专家、中国古陶瓷协会专家、河南大学陶瓷学院教授等众多专家汇聚一堂,以高标准、高起点谋划新瓷的发展路径。
“巴里坤县有丰富的陶土资源,但是却缺乏系统的发展方式。我们将河南的烧陶技艺带到此地,运用新疆当地的原材料进行创作,不管是什么制瓷方式,只要是运用新疆的陶土,我们就会给予创作自由。而这些新诞生的瓷器,我们称之为‘新瓷’。”巴里坤县委副书记马向辉,同时也是河南第十一批来援疆的干部,他告诉顶端新闻记者,“新瓷”的诞生蕴含了多种含义。
“首先其代表新疆的‘新’,其次是新时代的‘新’,我们想让中原瓷器重走丝绸之路,同时也是融合创新的‘新’,将各民族的思想融合进去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马向辉说。“这样的结合,后期逐渐形成产业链,让新疆人乃至世界感受到瓷器的魅力,文化浸润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这是我们做的目的。”
交流、融合与碰撞
“我很喜欢这些瓷器,真的很漂亮。”来此参观的巴里坤县人哈力马表示,“我的家人曾来过这个展览馆,惊叹于中原瓷器的美丽,还定制了许多小的瓷器玩物,我就迫不及待地来了。”
据马向辉介绍,本地的陶土有一些特殊性,比如陶土加热到1280℃之后,会呈现泡沫状,变得很轻盈,下一步可以进行保温陶瓷研究。同时,‘新瓷’融合了多种的创作模式,有些会运用到哈萨克族或维吾尔族独特的纹饰,这些创意都会促进民族文化的融合。
巴里坤县文旅局副局长蒋晓亮告诉记者,多年以来包括瓷器在内的河南援疆项目资金,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了巴里坤。“由早期的‘输血性’产业,渐渐变成‘造血性’产业,河南在很多方面都对巴里坤县的发展提供了帮助,例如高家湖湿地景区,河南援疆资金投入了3300万元,打造4A级旅游景区,还有当地有品质的住宿房、停车场等,河南援疆无处不在。”
而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河南的支持,“一些歌舞演艺也走进了巴里坤县,比如登封的少林武术,包括一些书画艺术品的展出,开封的菊花展等,中原文化源源不断地进入我们巴里坤草原,我们共同携手一起创造辉煌的未来。”蒋晓亮说。
如今,在援疆干部的推动下,“新时代、新丝路、新瓷意”中原陶瓷重走新时代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系列活动持续推动,预计今年下半年,要建立陶瓷大师工作室,邀请大师和创作团队来这里进行创作,集聚瓷器产品的创造力。其次,要建立陶瓷课堂,让更多的当地人感知中原瓷器的魅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当豫“瓷”与疆“土”碰撞,全新的创作模式应运而生,文化浸润在每一个精美的瓷器上,也浸润在豫哈两地深厚的情谊上。重走丝绸路,不同地域瓷器的融合发展,彰显民族的共同性,也体现民族差异性,充分展示中原陶瓷烧制技艺的独特魅力和新疆融合新瓷的实践初探,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