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昊 本报通讯员 栾国锋
“这辆车总算被查了,每次看到它从村口过,满车的破旧液化气钢瓶,都让人不禁捏一把汗!感谢你们帮大家伙儿消除了安全隐患。”8月26日,新密市岳村镇司家门村村民在该市纪委监委回访电话中说道。
此前,新密市纪委监委收到群众反映,一辆面包车时常满载疑似超期的液化气钢瓶经过司家门村,车厢内的液化气钢瓶数量约有50个,“希望你们过来看看,万一泄漏了很危险。”村民十分担心。
了解情况后,新密市纪委监委第一时间督促该市城市管理局现场查处问题,依法对未检验气瓶进行扣押销毁处理。这是郑州市打击液化气充装单位充装报废瓶、超期钢瓶等违法违规行为,拧紧燃气“安全阀”的一个缩影。
坚持问题导向,郑州市纪委监委在认真开展城镇燃气管道设施“带病运行”专项治理监督工作的同时,督促相关职能部门部署开展瓶装气专项治理“利剑行动”,紧盯瓶装液化石油气“黑气瓶”“黑气贩”“黑窝点”问题,系统整治城镇燃气安全问题。
在瓶装气专项治理“利剑行动”中,郑州市纪委监委牵头督促指导,市公安局、市城市管理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建立联合督导执法机制,市、区两级多部门联动,全力开展“黑气瓶”“黑气贩”“黑窝点”专项联合打击行动,严厉查处燃气非法经营、充装、运输、储存、使用等行为。
我国危险品运输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运输、装卸瓶装液化气一类危险品必须由持有相关资格证件的专业人士,使用专业运输设备,取得专门许可后方可操作。
“而‘黑窝点’在生产、运输瓶装液化石油气时往往达不到标准,一旦瓶装液化石油气超期或运输操作不当,很容易引发泄漏,形成爆炸或爆燃,对公共安全造成重大威胁。”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对此,郑州市纪委监委广泛征集线索,开展“黑气”有奖举报活动,通过网络媒体进行宣传,对举报线索查实的按照“黑窝点”规模大小给予举报人现金奖励,着力铲除“黑气”滋生土壤和条件。与此同时,全面压实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在分析研判液化气销售平台大数据基础上,督促相关职能部门以街道为单位,对老旧小区、闲置空地、待建工地等区域开展拉网式排查,推动各级各部门安全生产责任落实落地。
立足“监督的再监督”职责定位,今年4月以来,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围绕城镇燃气管道设施“带病运行”专项治理监督工作部署,聚焦党委政府领导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生产企业主体责任,重点纠治搞形式、走过场、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以权谋私、滥用职权、收受贿赂等腐败问题,以严格监督执纪和精准有效问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