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中秋节,除掉月饼,还有哪些好玩的?其实,中秋节不仅含“饼”量大,含“嗨”量也不小。过去的人们,究竟多会玩儿?女孩儿们对月遥拜、许愿,家人们坐在一起海吃海喝,文艺青年凑在一块吟诗作赋,吃货们的“福利日”,熬夜党的狂欢夜,还有看夜色阴晴做占卜的……
中秋将近,大河网记者为网友起底中秋节,看中秋是怎么圆的、月饼是啥时有的、大家是怎么玩的,为啥中秋节的人们不爱睡觉,可以在本文中找到答案。
源来丨唐宋时期稀罕中秋月
提起中秋节,便想起月饼。
并不是有了中秋节,同时就有了月饼。
这是一个比“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更容易回答的问题。
相较于中秋,月饼“飞如寻常百姓家”,要晚得多。
新郑汉服爱好者赵夏楠制作的中秋糕点
中秋节历史悠久,起源于先秦,虽定型于唐朝,正式定立于北宋,但那时候的人们,主打一个赏月和游玩,并不吃月饼和拜月亮。
看月亮,想亲友,如苏轼所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大家都不愿错过这轮大满月。唐代诗人戎昱直言:“万里此情同皎洁,一年今日最分明。”
司空图直接来一句:“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要是中秋夜看不到月亮,那这个秋天算是白过了。
良宵美景,怎少得了美酒?诚如韩愈所说,“一年明月今宵多”,“有酒不饮奈明何”,那就今朝有酒今朝醉吧。
月饼丨一开始被小点心抢注了名号
月饼,是什么时候成为中秋节的专属品的?
其实,早在南宋,“月饼”一词就出现了。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市食点心,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荷叶饼、芙蓉饼、菊花饼、月饼、梅花饼……”
新郑汉服爱好者赵夏楠制作的中秋糕点
不过,这时候的月饼,还只是小点心、小吃食,四季皆有,并没特殊之处,而且,在中秋夜是一点存在感都没有的。
何以见得?《梦粱录》记载的中秋节风俗,主要是一个“玩”字。不管是王孙公子,还是贫苦人家,都举杯对月,把酒言欢,玩个通宵,不知今夕何夕。
夜经济指数在当夜爆棚。“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小商小贩们,赚了个盆满钵满,不亦乐乎。
到了明代,月饼开始成为礼物、中秋节的吃食。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八月馈月饼: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不仅尺寸有大有小,当时还出现了果馅的月饼,还有“一饼值数百钱”的“月饼刺客”。
明代刘侗、于奕正撰写的《帝京景物略》,记载了当时的北京已经盛行祭月风俗。“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华。”而且,中秋节亲戚之间相互走动,馈赠“月饼月果”,和今日已经没有多大区别。
拜月丨男人拜月还要戴斗笠
到了明清时期,中秋节地位上升,习俗逐渐定型,成为当时仅次于春节的全年第二大节日。
中秋节当天,民间的习俗可谓是花样繁多,老百姓纵情嗨玩,怎一个热闹了得?
笔者查阅了明代、清代、民国时期河南地区近50个县的县志,为大家全景呈现当时的中秋盛况。
汉服爱好者朱贝贝。 吕浩毅 摄
首先是拜月。
拜月有多种说法,如祀月、拜月、礼月、圆月。
这是必不可缺的仪式。在庭院之中,放一张香案,摆上瓜果月饼,对月罗拜,有的地方也许个愿。
大部分地方,不须男人拜月。《阳武县志》(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说得明白:“皆妇人主其祭俗,有男不圆月之说。”
不过,《重修汝南县志》(民国廿七年石印本)也提出了折中方案:“间有男亦拜月、女亦祭灶者,头必戴笠,以表通融之意。”也就是说,男的可以戴着斗笠拜月。
有些地方不搞“性别歧视”。《新蔡县志》(民国二十二年重刊本)记载:“列瓜果酒饼,望月,男女罗拜,已而欢饮,谓之玩月。”
看来,拜月也是不分男女的。
占卜丨盛行中秋节的天气决定论
祭月,是有迷信成分在里面的。自然,也少不了一些伪科学的项目。
《光山县志》(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记载:“或有至遇仙桥,而膝行上下者,谓可已腰疾。”腰疼病患者,中秋夜到遇仙桥跪着走一段,就可以治病了。这种说法,和民间流传的五月初五凌晨的泽漆没有毒一样,缺乏科学依据,不足取信,更不能盲从。
到现在,民间还有句俗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看似没有因果关系,实则有典故在里面。
汉服爱好者朱贝贝。 李贺凯 摄
《重印滑县志》(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 记载):“或于月下饮酒,观是夕阴晴,以卜来岁上元风雨。谚云,云掩中秋月,雨打上元灯。又云,八月十五下大雨,正月十六雪打灯。”
长期的气候预测,连气象台都不敢贸然说准话,谚语所说的,自然也不能全然采信。
这条谚语,其实和当时的农业生产有关。比如《林县志》(民国二十一年石印本)所说:“谚云:云掩中秋月,雪洒上元灯。又云:中秋云遮月,来年好收麦。”
吃喝丨有地方给闺女送枣糕
既然是当时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个节日,那怎能少了吃呢?
中秋节,可谓是吃货们的“福利日”。
各个地方,吃的东西也略有差异。
《林县志》(民国二十一年石印本)记载:“亲邻互馈月饼,食饺子大米,佐以酒肉。”有酒有肉,有瓜有果,还吃饺子和大米。
《襄城县志》(乾隆十一年刊本)记载:“家备蒸糕瓜果,同妇人迎月拜祀,聚懽月下,饮玩月酒。”当时家家户户备了蒸糕,但蒸糕是怎么做的,惜乎其法不传矣。
枣花馍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王景会制作的枣花馍
还有的地方,对出门的闺女很友好。《新安县志》(民国廿七年石印本)这样记录:“中秋,祀先祖,用面叠作数重,下大上小,内排列以麦,名曰枣糕,以枣糕、月饼、梨、柿、石榴等视女,曰送糕。”当天,还要做下大上小的枣糕,带着月饼、梨、柿、石榴等礼物去看出门的女儿,因此也就得名为送糕。
乾隆年间的《内黄县志》则记载道,“八月十五,玩月剖食西瓜”。西瓜虽然基本下市,但天气还没有彻底凉下来,还是吃西瓜的好时节。
状态丨乐乐呵呵玩个通宵
除了亲友之间馈送礼物外,中秋节主打的是一个团圆。一家人坐在一起,赏月亮,吃家宴,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在三门峡,尔雅礼乐组织的中秋活动现场。九九 摄
《灵宝县志》(光绪二十年刊本)记载: “中秋祀月,荐瓜果毕,具酒肴,邀亲友竟夕欢饮,谓之赏月。”仪式感有了,下一步就是氛围感,邀请亲友坐在一块儿,吃吃喝喝,推杯换盏,闹个通宵,这就叫“赏月”。
有的地方叫法不一样。《伊阳县志》(道光十八年刊本)记载:“中秋,陈设瓜果饼物于月下,毕聚老幼夜享,为伴月。”伴着一轮圆月,家里老的小的、男的女的,坐在一起、乐在一处,正是人间美满团圆时。
无论是《南召县志》里的“为竟夕之欢”,还是《清丰县志》里的“羽觞醉月,月西流未罢也”,都足以证明,当时的中秋节,是和除夕夜一样,都是流行熬夜过节的。(文/刘瑞朝 视频/杨露露 海报/张家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