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湿地美景。
□张香红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自此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5年来,全省林业系统全面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坚决扛稳黄河保护治理的政治责任,坚持“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统筹林草湿沙,齐抓建管治效,持续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贡献林业力量。
科学绿化
筑牢黄河生态屏障
“31.49万亩!超额完成16.6%。”9月9日,省林业局传来好消息,今年全省飞播造林面积创历史新高。
以乔、灌、花、草、藤相结合开展飞播作业7.7万亩,涉及郑州市惠济区、巩义市、荥阳市和洛阳市孟津区、偃师区共2个省辖市5个市(区)……河南在完成今年飞播造林任务的同时,打响邙岭立体绿化攻坚战,为与黄河绵延相伴的邙山再添绿妆。
扩面增绿,提质增效,邙山只是全省一角。2019年以来,省林业局因地制宜,加强黄河流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组织实施山区生态林、防沙治沙、廊道绿化、农田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全省黄河流域14市共完成造林645.38万亩、森林抚育885.60万亩。黄河流域国土绿化蹄疾步稳。
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加速前进——
2021年,我省成功跻身全国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行列。针对“在哪造”“造什么”“怎么造”“如何管”等问题,省政府印发了《关于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河南省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完成造林空间适宜性评估、退化林本底评估,进一步摸清底数。
与此同时,省林业局还统筹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等8个方面探索经验,实施伏牛山困难地造林等6类省级科学绿化示范项目,发布《河南省农田防护林树种推荐名录》《河南省矿山生态修复树种草种推荐名录》《河南省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5年)》等,构建具有河南特色的示范体系,为全国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生态廊道建设全面推进——
金秋时节,沿着“黄河古都”一号旅游公路漫步骑行,一路繁花、步步皆景。
通过制订实施《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标准》,我省因地制宜设计5类31种生态廊道建设模式,推荐120个树种名录,着力打造复合型生态廊道。
郑州通过“低滩自然恢复、中滩生态重构、高滩修复利用”,让黄河生态之美渐次展现;洛阳深入推进“四河三渠”综合治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开封以黄河大堤为轴,以文化展示、生态展示为线,建设遗址文化生态带、治水历史文化带、休闲文化研学带,15个景观节点步步成景;新乡以花园、菜园、果园、游园“四园”建设为重点,实施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工程……
截至目前,全省建成沿黄生态廊道1194公里,沿黄生态廊道新造林11.8万亩,干流右岸实现绿化贯通,绿色廊道、生态廊道、安全廊道、人文廊道、幸福廊道成效初现。
以林长制推进“林长治”——
省委书记担任省第一总林长,省长担任总林长,省委副书记、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和分管副省长担任副总林长,省委、省政府其他领导同志担任省级林长。各市、县和黄河流域各省辖市参照省级模式,全面明确市、县、乡、村林长责任……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体系在河南大地建立起来,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自己的“绿管家”。
扎实推进黄河流域五级创森体系建设——
以沿黄生态廊道为“线”,以城、镇、村为“珠”,串珠成链,加快推进中原森林城市群、国家森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森林乡村建设。截至2023年年底,黄河流域已建成国家级森林城市13个、省级森林城市29个、森林乡村5962个,“一村万树、果树进村、绿满村庄”,人民群众的绿色获得感和生活幸福感大幅提升。
统筹谋划
提升流域生态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秋风习习,孟津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一群新朋友不约而至。
除了监测到数量超过300只的世界极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黄胸鹀,今年5月以来,孟津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观测到了“鸟中大熊猫”彩鹮和灰胸秧鸡。洛阳鸟类新纪录不断刷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黄河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谋划,上游以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为主;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要注重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
黄河流经河南8市28县(市、区),总长711公里。其中,黄河干流湿地面积198.6万亩,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15.6%,是全省湿地资源的精华所在,更是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
草长莺飞的背后,是统筹谋划湿地保护和修复治理的坚定决心——
顶层设计,高位推动。落实《湿地保护法》,修订《河南省湿地保护条例》,完善湿地分级管理等制度,我省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不断迈向法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贯彻“四水四定”原则,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提升湿地公园建设质量,完成14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民权黄河故道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首批公布三门峡等27个省级重要湿地。
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通过退养还滩、水系连通、扩水增湿、生态补水、植被恢复、鸟类食源地建设等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全省共完成黄河湿地修复2.78万亩,湿地保护面积不断扩大。
长效整改,标本兼治。清退鱼塘3312个、40988亩,沿黄5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全部建成完善的日常巡护体系,沿黄8市均建立跨部门自然保护地生态破坏线索移交查处机制。
资源保护,全面管理。完善林草湿资源保护管理机制。坚持集中整治、专项治理与常态化监管相结合,深入开展森林督查、“清风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森林、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行为。以国土“三调”为统一底版,整合森林、草地、湿地等监测资源,开展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工作,支撑林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截至目前,全省已建立5类351处自然保护地,其中黄河流域建立自然保护地220个,沿黄干流7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共建立沿黄湿地保护区5处,湿地公园35处。我省基本形成了布局基本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有效保护了全省95%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80%的典型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用翅膀投票”。如今,到三门峡栖息越冬的白天鹅数以万计,在洛阳湿地的中华秋沙鸭成群结队,黄河沿岸越冬、停歇鸟类数量持续增长,河南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不断富集,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因地制宜
黄河两岸业兴民富
又到苹果飘香季。黄河沿岸,灵宝市寺河乡苹果迎来丰收。
近年来,灵宝市寺河乡充分发挥独特的气候、水土、光照优势,积极引导并鼓励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果种植,打造“亚洲第一高山果园”,年产值达6.8亿元。
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寺河乡只是河南黄河流域的一个缩影。
按照“小切口大纵深”“小产品大产业”要求,省林业局不断细化措施,精准施策,选准突破口,探索新模式,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引导全省林下经济向黄河流域聚焦,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2021年,我省出台《河南省林下经济发展规划(2021-2025年)》和《河南省林草林菌林药行动计划(2021-2025年)》,优化林下经济发展布局,延伸林下经济产业链条,促进林草林菌林药集约集优集群发展。通过打造黄河滩区菌草产业园区,推广菌草种植3.5万亩,促进食用菌种植向平原地区延伸,重点推动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促进中药材种植“进山入林”,做大做强豫药品牌和衍生产业。
截至2023年年底,全省林草林菌林药经营面积达到553.55万亩,综合产值达到315.85亿元,黄河流域从“一水共护”迈向“全域共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省林业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兰州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保护和系统治理,聚焦主责主业,筑牢黄河生态屏障,让黄河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