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看“南水”润民十年间丨在全国率先建成城乡一体化供水网络 濮阳全域喝上甘甜“南水”

2024年09月25日07:18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范县中州水厂建成投运,标志着城乡一体的供水网在濮阳全域覆盖。 张雯博 摄

  2014年3月17日,清丰中州水务有限公司所在的位置,还是一片待开发用地。(图片来源:高分湖北中心)

  2024年3月15日,清丰中州水务有限公司所供应的丹江水,已经成为濮阳城乡用水的主要来源。 (图片来源:高分湖北中心)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汉泽 李墨 余宽宏 张灿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晓静

  “哗……”拧开水龙头,清澈的“南水”流出。

  这里是濮阳市台前县吴坝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河南供水网络的最东端。

  “我们距市区100多公里,能吃上甘甜的丹江口水库的水在以前可是奢望。”居民武明杰说。

  濮阳水资源严重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占全国人均水平的7%。同时,濮阳处于黄河故道,地下水苦咸、高氟现象严重。

  “习近平总书记说,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保护好水源地生态环境,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需要人人尽责、久久为功。”濮阳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石孝广说,濮阳在全国率先建成城乡一体化供水网络,意味着率先在全国完成“南水”全域覆盖。

  “甜水远征”梦想成真

  “没水垢了,净水器没啥用了。”谈起“南水”,清丰县大流乡刘圈村村民刘瑞更说出直观感受。

  刘瑞更是喝了几十年“苦水”的人。“以前的井水苦涩,咸得煮疙瘩汤都不用放盐。”他说,外地亲戚来串门喝不惯村里的水,拉肚子是常有的事。

  “水资源匮乏,地下水超采,水质不稳定,濮阳人没有吃‘好水’的先天条件。”濮阳市水利局农村水利科科长王百斋介绍。

  “为了喝一口‘好水’,我们努力了几十年。”清丰县高堡乡水利服务站站长李少卿是名“老水利”。他回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水质特别差的一些村庄实施“甜水远征”工程,尝试从几公里外水质稍好的地方引水,但后续维护成本高,最终没能成功。

  “‘南水’来了,濮阳农村长期吃的地下‘苦水’得以置换,‘甜水远征’的梦想,终于成了真!”王百斋感慨。

  “苦”尽“甘”来居民喝水有保障

  在濮阳市南水北调办公室,一幅管网运行图格外引人注目。

  从南水北调总干渠35号分水门到濮阳城区,长约80公里的管网被红色标记;从城区到各县(市、区),长约145公里的管线被蓝色标记。

  “这条蓝色的管线是我们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网络的关键。”濮阳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田晓炜介绍,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濮阳城区居民于2015年5月喝上“南水”。

  但180多万农村居民的饮水状况没有改善。

  过去,濮阳农村饮水主要依赖地下水,大多采用乡镇、联村或单村供水厂(站)向居民供水,水质不优、供水保障水平不高等问题未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从2019年起,该市推行“以县(区)为单位、城乡一体化”供水模式。

  濮阳为此新建了5座县级水厂,将城市供水主管网向“下”延伸,同时盘活改造乡村原有的供水设施和水厂站所,与新建的泵站、阀井、管网等工程统一规划、统一管护。从此,370万人饮水同源同质,全部喝上“南水”。

  从2019年至2021年,濮阳共投入和引入社会融资贷款30多亿元,建成、改造供水管线1573公里。目前,全市3条主管线联通全市,9座县水厂覆盖城乡,76座配水厂直供乡村。

  “好水”加持濮阳美味香飘四方

  钟麻口手工空心挂面制作技艺是范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该县颜村铺乡钟麻口村,几乎家家都会做手工空心挂面。

  走进村民钟道勇家,3米多高的架子上,洁白如玉、光滑如瀑布般的挂面面香扑鼻。

  “换了南水北调的水,俺这挂面的口感升级了。”钟道勇说,他们制作挂面要经过和面、揉面、盘条、醒面等10多道工序,水是做挂面的重要原料,“现在的挂面比之前更细腻、更爽滑,来买的人更多”。

  清丰县中信鸽业有限公司是当地肉鸽养殖龙头企业,年出栏鸽子40万只。

  “鸽子对水质敏感,本地水又咸又碱,给养殖带来了很大损失。”企业负责人谢克让说,投产之初,鸽子吃深层井水,每年次品鸽高达30%,始终找不到原因。后来,村里用上了“南水”,鸽子的死亡率和次品鸽占比大幅下降,肉鸽品质提高了。

  “我们这才意识到,问题出在水上。这口‘南水’,不光救了这些鸽子,也救了企业!”谢克让说。

编辑:路娇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