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古墓博物馆中的“剧本杀”,广受年轻人追捧
商都遗址博物院举办的苏州园林展
“象棋”瓷器
甲骨文“雪糕”
“绿松石”项链
朱颜镜
制图/郭晗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张弋/文受访者供图
在“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的当下,打卡旅途中的博物馆,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出行的必选项。
在社交平台上,为一座博物馆奔赴一座城,更成为一件颇为时髦的事。逛完博物馆,有着“最后一个展厅”之称的文创销售空间自然不能错过,带走一两件文创产品,这才是一次完整的博物馆之旅。
我省文化场馆文创产品开发相比于其他先进省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以河南博物院为例,从2019年文创办成立到2023年,文创销售额从200万元增至4000万元,今年或将突破5000万元。
尽管成绩喜人,但各大文化场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譬如文创产品开发主体不明确、收入分配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制约、孵化培养文创人才困难等导致文创开发进入瓶颈期。
为了从政策层面解决相关制约,7月1日,由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动全省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施》正式施行,为我省文化文物单位打通文创产品开发的“最后一公里”。
从“小文创”到“大文创”,河南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探索出新路子
提及文创产品,你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提取了文物元素的衍生商品,比如冰箱贴、文物微缩模型,抑或明信片、钥匙扣、书签等。
曾有学者将这种文创产品定义为“小文创”。这种文创产品是将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形成文化产品,其特征是具有场景依赖性消费特征,产业规模较小。
与“小文创”对应的则是“大文创”。各级各类文化文物单位,基于馆内藏品、特色资源等,采取独立开发、合作、授权等多种方式,研发设计文化文物创意衍生品以及社会教育、公众研学、特别展览、内容出版、数字文创、文旅演艺、科研成果转化等文化增值服务产品均属“大文创”的范畴内。
河南博物院近年来沿着“大文创”的发展理念,深挖馆藏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为文创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素材,实现了从“文创1.0”到“文创4.0”的破圈升级。此外,河南博物院拓宽对文创文化资源的界定,突破公益不收费的惯性思维,重视馆内各项特色文化活动的动态文化资源,打造出“华夏古乐”“华服来潮”“灼蓁咖啡”“饕餮市集”“历史教室”“特约讲解”等多个知名IP,通过“连点成线,织线成面”的独特模式,整合多种业态,构建了一个能够深度融入大众生活的文博生态体系。
数实结合成为文创产业的新趋势。
今年暑期,郑州博物馆推出“繁花似锦·豫见红楼——《红楼梦》数字艺术展”成为文学名著新的打开方式。展览以红楼人物故事为主线,融入解谜活动,将艺术作品、艺术装置、沉浸式数字光影、交互式数字光影以及数字交互知识内容有机融合,打通了产品与服务、现实与虚拟的界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文化创意的“赋形”与传播。
在“东方博物馆之都”洛阳,近年来以“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的理念为引领,推动传统文化的时尚表达、厚重文化的现代转化,做大做强工艺美术、精品演艺、实景游戏、数字文博等文创产业,打造具有洛阳标识的文创产品。
去年牡丹文化节期间,洛阳古墓博物馆等四家博物馆联合推出博物馆“剧本杀”项目《博物馆奇妙夜》,人均1688元的价格,依然不挡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游客“打飞的”来尝鲜的热情,部分场次甚至一票难求。
殷墟博物馆文创商店“礼文宫”更是成为殷商文化传承创新的集中展示地。商纹饰戒指、青铜纹饰手链、甲骨文服饰,款式多样的文创产品,一眼看去,满满都是殷商文化。
殷墟博物馆文创设计师刘航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在进行文创开发前,会先对馆藏文物进行学习研究。对于游客格外感兴趣的文物,更是他们重点关注的对象,同时征求网友的意见,集思广益。
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
文创开发是河南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有力抓手
从考古盲盒到《唐宫夜宴》,从《洛神水赋》到洛阳汉服,从《满江红》带火汤阴岳飞庙到开封“王婆说媒”现场人山人海……河南文旅频繁出彩出圈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文创产品不断迭代和文旅新貌的涌现,与我省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基本同步。
2021年,“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被列为河南“十大战略”之一,以推动河南厚重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文旅文创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在近日举行的河南省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营(第一期)上,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延庆在发言时表示,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对河南而言是一条“应该走、必须走、走得通”的路子。
首先,在河南的42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古墓葬、古遗址占比高达45.71%,这些文化遗产资源往往价值高、景观弱,急需通过文创的形式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其次,河南有着大量的“养在深闺人未识”文物资源,仅河南博物院就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套),受制于陈展空间限制,需要通过数字化、IP化来展现和传播。
此外,河南还有大量无形的文化资源。诸如神话传说、历史事件、传统技艺、哲学思想等,有待通过“创意+科技”的形式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文化内容。
河南文化旅游研究院副院长肖建勇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以前做旅游拼资源、拼山水、拼综合实力,现在要拼文化、拼创意。河南有铁打的文化内核,而且能满足百变的个性追求,所以这几年才迅速出圈、破圈、扩圈。”
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就是要通过“文化创意+科技创新”激活历史文化资源,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潮起来”,让文旅“旺起来”,将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众多“旅游+文化”的组合模式中,文创类产品业态无疑是文化与旅游结合最直接、最有延展性、最富有生命力的。随着对历史文化资源转化意识的持续提升,在中原大地,文创开发成为我省文旅文创融合战略重要的切入点。
李延庆指出,紧抓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就是抓住了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切入点”,找到了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突破口”。
不做“小商品”要做“新文创”
首批14家试点单位已公布
未来将增加“新试点”
常去博物馆的人一定会发现,几乎每家博物馆的文创商店都摆着马克杯、冰箱贴、帆布袋。虽然都印着不同的IP,提取了不同的文物元素,但品类已经高度同质化,已然让人有些审美疲惫。
有人说,现在的博物馆文创越来越像一个“高端”版的义乌小商品市场,门槛较低,如何玩出差异化,是博物馆文创的一大难点。此外,博物馆IP的运营也比较混乱,此前故宫的“口红之争”,正是这种混乱的表征。
针对此景,李延庆的观点一针见血:“现阶段所做的文创,应该是立足于高质量发展阶段、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文创’,而不能是那种满足人民群众排浪式、模仿性需求的‘小商品’。”
“作为首批试点单位,既然站在了全新的历史起点上,就要坚决摒弃以往的传统思维、惯性路子,用新理念、新手段去发展新文创。”李延庆说。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河南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任伟表示,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首批14家试点单位要做好“先遣队”,积极行动起来;要有探索的勇气,做好示范;要当好“试验田”,探索好的经验和做法。要通过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等手段让中原大地上的文化遗产都活起来,把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要以守正创新精神,推动中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培育发展文旅新质生产力。
政策非万卷,实行乃真章。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计划在12月份对各个试点单位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一次评估,对没有行动、行动迟缓或效果不佳的,将适时启动退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