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绿色转型 激活发展动能】
绿色低碳的一天如何度过?清晨出门前,自备购物袋、保温杯,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上班路上,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碳排放;日常生活中,使用节能电器,购买二手物品,践行“光盘行动”……在一些社交平台,越来越多人在分享着自己对绿色生活理念的追求。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推动消费模式绿色转型”“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如何实现绿色、低碳生活?当前取得哪些进展?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调研。
拥抱新时尚 绿色消费更新生活方式
“我家离公司9公里左右,虽然距离不算远,但是附近没有地铁站,开车上班经常堵车,不仅油耗大,通勤时间还长。”广州市民梁女士面临的通勤问题困扰着不少人。出行怎样高效又环保?近期,梁女士购买了一辆电动自行车。“以前上班高峰期开车大约要半小时,现在开电动车不到20分钟就能到,上班更省时间了,而且充电方便、便宜,也更绿色环保。”梁女士告诉记者。
作为一种绿色出行的新选择,近年来,越来越多人选择电动自行车、共享单车等方式出行,通过更环保低碳的交通工具,解决了“最后一公里”、近距离上班代步等问题。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配备锂离子电池的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超5000万辆。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服务在全国有超6亿用户。对于选择共享单车的原因,相关调查显示,49.87%的消费者认为环保,47.98%消费者认为可以锻炼身体。
绿色出行是当下人们绿色生活的一个缩影。在推广绿色生活方式方面,《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将绿色理念和节约要求融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从骑行、地铁出行、使用新能源车,到选择纸吸管、购买环保包装食品、拒绝塑料袋……一股绿色、健康生活的潮流,正在更新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随着咖啡消费日益增长,一次性咖啡杯消耗巨大。自备杯子去咖啡店买咖啡,受到许多消费者欢迎,以每天的微小举动减少一次性塑料杯的使用。
在北京的多家超市,使用自助收银机时,不少消费者选择了“不需要塑料袋”,能多次循环使用的帆布袋受到更多消费者青睐。“平时参加促销活动收到的帆布袋等,我都会保存好,每次到超市买菜都会拿来用。帆布袋更结实耐用,而且可以多次利用,比塑料袋环保多了。”一位市民一边往自备的帆布袋里装东西,一边对记者说。
绿色生活方式,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也离不开相关产业的共同努力。《意见》提出,引导企业开展绿色设计、选择绿色材料、推行绿色制造、采用绿色包装、开展绿色运输、回收利用资源,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能源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影响。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发放消费券、绿色积分等途径,鼓励企业采取“以旧换新”等方式,引导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
在推进消费者“以旧换新”方面,我国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行动方案和补贴。例如,在汽车方面,围绕老百姓买车、用车、卖车、报废车全产业链条,推出系列政策措施,打造政策“组合包”;在家电、家装厨卫方面,采取措施优化回收,让消费更便利、回收更规范、环境更优化。
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司长徐兴锋表示,“以旧换新”等政策获得消费者广泛认可,七成以上消费者愿意积极参与到这项政策中来。从数据上看,今年上半年,汽车报废回收量同比增长27.6%,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增长33.1%。家电方面,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家电零售额同比增长3.1%,比上年同期加快了2.1个百分点。家装厨卫方面,限额以上单位家具零售额同比增长2.6%,政策效应逐步显现。
资源再利用 循环经济让“垃圾”变废为宝
“我在网上买过各种闲置物品。你看,这个中古风格的全身镜,买全新的至少要六百多元,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转手,一百多块钱就买到了,质量也很好,完全不影响平时使用。”在北京海淀王女士租的房子里,她为记者介绍了自己淘来的二手物品,包括置物架、书桌、台灯等。由于租房会面临偶尔搬家,卖出和购入二手物品成为她的消费选择。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会让物品‘循环’起来,不仅减少了浪费,还可以用更低的价格让自己收获更多的生活体验。”刚工作两年的王女士有着自己的消费理念,她不仅是二手市场的常客,也经常把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转手。她告诉记者:“一些家居用品使用过程中磨损少,购买别人闲置的二手物品,基本不影响二次使用,而且价格上划算很多。像一些衣物,有的人购买后就不喜欢了,甚至吊牌都没摘,如果扔掉就会产生浪费。我有时候会把闲置的家居用品和衣服转手卖掉,有时候也会购买这样的物品。”
小到化妆品、衣服、图书,大到家具、家电、二手车,这些原本会被“废弃”的旧货如今越来越多地走在了循环利用的路上。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闲置商品日均交易额已突破10亿元,每天都有400万件闲置物品在平台上发布,二手闲置市场规模已突破万亿元。
在某家二手交易平台,过去一年,多品类的循环订单交易量呈增长态势,其中,家电同比增长11%,手机同比增长17%。绿色循环消费带来了可观的减碳数据。一件衣服参与回收平均可减碳0.72kg,一部手机参与闲置交易可减碳21.34kg。2023年,在这一平台上,用户累计减碳达314万吨,平均每日减碳量达8600吨。
除了二手交易,“垃圾”也可以通过其他的循环利用方式变废为宝。
在内蒙古包头市,菜叶、果皮、剩菜剩饭变成了新资源。即将投入使用的城市餐厨垃圾及污泥协同处置项目,成为餐厨垃圾的“回收站”。经过一体化科学处置设备处理和加工后,餐厨垃圾、地沟油、污泥等可以转化为有机肥、清洁能源。
该项目相关管理人员介绍,无害化处理和分离后,将实现资源最大化回收利用。项目产出的沼气可以用于厂区冬季采暖及供电,干化后的沼渣可以用于园林绿化、土地修复等。
越来越多企业也在努力参与循环经济。“我们的产品采用绿色环保的理念,这款咖啡胶囊使用后可以选择回收服务。”在北京朝阳区一家商场内,售卖咖啡胶囊的店员为记者介绍,“使用过的咖啡胶囊经过回收后,我们会将咖啡渣分离,作为肥料再次利用,铝制包装会被回炉熔炼再利用。”
当前,回收循环利用市场正蓬勃发展,产业发展前景广阔。针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意见》提出,“到203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基本建立”“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强化废弃物分类处置和回收能力,提升再生利用规模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到2030年,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达到45亿吨左右,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20年提高45%左右”。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朱黎阳表示,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回收循环利用,相当于开启“第二矿山”,可以降低对原生资源的需求,减轻矿产资源开采对自然环境的压力。此外,回收循环利用还可以通过再生利用、二手商品交易、再制造等不同层级的利用方式实现多维度降碳。再生利用可有效减少原材料开采、运输及生产加工过程中的碳排放。要探索新型回收模式,着力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加强平台企业管理,着力规范二手商品流通交易。扩宽新兴产业领域,着力推进高端装备再制造。同时,加大技术研发创新,着力提升资源再生利用水平。
全链条节约 节能降碳融入生产生活各环节
最近一段时间,打开外卖平台,进入一些店铺的点菜页面,不少上班族发现“半份菜”“小份菜”“一人食套餐”等分类越来越普遍。“下班回家后,晚饭点外卖比较节省时间,但是如果想多吃几个菜,菜量又比较大,一个人吃不完,感觉有些浪费。”在北京一家互联网企业工作的徐女士告诉记者,最近在外卖平台,她欣喜地发现,一些经常点单的商家推出“半份菜”选项,“以后就可以没有负担地享受更多美食了”。
随着“光盘行动”、杜绝“舌尖上的浪费”等理念逐渐得到大众认可,一些餐饮企业纷纷响应号召,有针对性地推出了“小份菜”。日前,黑龙江哈尔滨、山西等地也纷纷针对住宿和餐饮企业发出倡议,倡导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消费理念,通过提供小份菜、半份菜等举措,引导游客合理点餐、文明用餐,推广绿色环保的包装材料,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以来,大型餐饮外卖平台提供“一人餐”“小份餐”专题入口,推出外卖“碳”积分,今年以来“小份餐”订单已超过60亿单。
《意见》提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包括“落实反食品浪费法,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开展粮食节约行动”,此外还提出“加强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加强水、粮食、土地、矿产等各类资源的全过程管理和全链条节约”。
推动粮食、水、土地、能源等各类资源全链条节约的行动,已经在各地迅速推进。
在四川广安,一套雨水回收系统日前在代市中学正式启用。据介绍,这套系统通过收集管道和过滤装置,能够高效收集、利用校园内的雨水资源。经过初步净化处理后,雨水可用于校园内绿植浇灌,可覆盖校区约60%的绿化面积,实现了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
在湖北,今年夏季,由于高温持续,空调用电负荷一度占湖北电网最大负荷的40%。“空调温度设置在26摄氏度以上,每调高一度,最多可以节省15%的用电量。”一场用电知识宣传活动走进湖北武汉市社区,居民们纷纷行动起来,从身边小事做起,支持节电行动,进一步降低碳排放量。据国网湖北电力统计,参与“e起节电”活动的用户达46.4万户,节约电量5157.5万千瓦时,调节高峰负荷10万千瓦。
专家指出,要与时俱进地提高节水、节能、节地、节材、节矿标准,提高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建设标准,建立促进水耗、能耗、物耗降低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强化约束性管理,实行不符合标准的产品设备强制更新和更换。要打通生产与生活环节,将资源从生产环节贯穿到生活环节全过程循环利用,促进最大程度、最广范围有效利用资源。要加强城市建设的规划管理,使生产和生活之间实现资源、能源和废弃物统筹利用,实现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协调融合。
(本报记者 姚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