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华林
投融资协调发展,是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的重要抓手。近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提出,从实现量的总体平衡、实现质的持续提升、实现权责的有效制衡三方面,进一步打牢投融资协调发展基础。
实现量的总体平衡
投资与融资一体两面,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既是优质企业获得融资支持的平台,也要确保投资者收获稳定回报。
从现实情况看,我国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功能存在失衡。2020年以来,全国新增上市公司超过1500家,2022年、2023年融资额连续两年居全球第一位,但同期主要股指较为低迷,普通投资者获得感有待增强。
要在投资和融资之间找到平衡点,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枢纽作用,关键是实现量的总体平衡。吴清表示,要加快落实中长期资金入市指导意见,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分类施策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堵点痛点,构建支持“长钱长投”的政策体系。
近期,多方协力不断为资本市场注入流动性,充实市场“长钱”资金池。10月18日,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两项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正式启用。10月20日,23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表示公司或控股股东已与银行签订贷款协议或取得贷款承诺函,将使用贷款资金用于回购或增持,首批回购增持贷款正式落地。10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表示,人民银行开展了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首次操作,本次操作金额为500亿元。
华泰证券银行证券首席分析师沈娟表示,这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推出对资本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有效提升参与机构的资金获取和股票增持能力、上市公司的回购增持能力,为资本市场注入更多稳定资金,有助于平滑市场波动,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要实现量的总体平衡,吴清表示,应推进落实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各项举措。进一步完善一二级市场协调发展机制,使市场融资规模和节奏更加科学合理。
业内人士认为,进一步完善一二级市场协调发展机制,或意味着将逐步实现IPO常态化。前段时间,市场低位运行、交投情绪低迷,IPO、再融资节奏适当放缓,能够减少股权融资对二级市场流动性的影响。随着市场交投热情逐步升温、投资者信心回暖,在充分考虑二级市场承受能力的基础上,科学合理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有助于恢复股市融资功能,更好地促进投融资协调平衡。
推动质的持续提升
上市公司是市场之基,是价值创造的源泉,打牢投融资协调发展基础,要抓住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这个“牛鼻子”,引导和支持上市公司运用并购重组等各种资本市场工具增强核心竞争力,落实市值管理责任,不断提升投资价值。
为进一步激发并购重组市场活力,今年9月,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从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大产业整合支持力度、提升监管包容度、提高支付灵活性和审核效率、提升中介机构服务水平、依法加强监管6个方面,以更大力度推动产业整合与提质增效。
一系列并购重组项目紧锣密鼓展开,一批创新型、高质量的产业并购案例陆续落地,尤其是寻求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新的增长动能的跨界并购涌现。
以南华仪器为例,10月11日,南华仪器发布公告称,公司正在筹划以支付现金收购嘉得力36%至45%股份的方式,取得嘉得力控制权。对于此次收购目的,南华仪器表示,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业务将拓展至数字化、智能化清洁设备行业,有望形成第二增长曲线,有利于增强公司综合竞争力。
东吴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陈刚认为,运用好并购重组这一重要工具,有助于产业资源、地方财政和资本市场三方协同共赢,实现高质量发展。从产业角度看,符合产业逻辑的并购重组能够横向强化规模效应、提升产业集中度,纵向完善垂直一体化布局、强化协同效应、增强产业韧性,综合提高一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财政与区域经济角度看,并购重组能够提高国企投资回报、助力地方财政转型,帮助整合盘活当地企业,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从资本市场角度看,通过并购重组向资本市场注入优质资产,有望重塑上市公司估值、提振投资者信心。
市值是资本市场的关键指标之一,蕴含着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今年9月,证监会研究起草《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征求意见稿)》,要求上市公司依法做好市值管理,增强投资者回报。
上市公司踊跃响应,积极开展“质量回报双提升”或“提质增效重回报”专项行动,分红金额屡创新高,股东增持、股票回购数量大幅增加。截至9月底,年内有95%以上的上市公司都召开了业绩说明会,有663家公司公告中期分红,分红总额达5337亿元,有1500多家公司实际实施股份回购累计超过千亿元。
“提高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加强市值管理,上市公司必须切实担负起责任。”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表示,上市公司和相关方要提高合规意识,把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合法性边界,不能以市值管理的名义实施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
强化权责的有效制衡
前段时间,多家上市公司披露减持计划,引发投资者关注。
“从客观数据来看,无论是过去一年,还是9月下旬以来,上市公司并没有出现‘扎堆减持’和大量违规减持现象。针对个别公司违规减持问题,证监会和交易所都立刻采取了措施,进行了严肃处理。减持是股东权利,正常的减持应予以支持,但对违规减持、绕道减持,必须坚决予以处理,责令购回、上缴价差,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吴清表示,要实现权责的有效制衡。
在业内人士看来,实现权责的有效制衡,就是要让融资更规范,让投资更安心,让权利和义务更加匹配。这就要明确投融资各方的权责关系,一方面通过依法有效监管,使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履职尽责;另一方面要加强投资者保护,构建更加公平、高效、透明的投资环境。
“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等‘关键少数’在公司经营发展中负有专门义务和特殊责任,在享有股份减持等基本权利的同时,应当切实维护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自觉规范减持行为,不得以技术性离婚减持、转融通式减持等任何违规方式规避减持限制。”田利辉表示。
事实上,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违规减持股份,一直是监管关注的重点。今年5月,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管理暂行办法》及相关配套规则,对大股东减持继续严格规范,并全面封堵各类绕道减持通道。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年内证监会和地方证监局对违规减持合计开出罚单逾150张,涉及违反承诺减持、超比例减持、减持未履行信披义务等行为。
“接下来,监管要继续保持‘零容忍’态势,强化发行上市、信息披露、股份减持等全链条监管,加强对大股东等‘关键少数’行为的必要约束,让融资更规范、投资更有效,进一步塑造良好的市场生态。”田利辉表示。
投资者是市场之本,实现权责的有效制衡,还要加大投资者保护,提升投资者获得感。当前,投资者保护还面临财务造假、市场操纵、内幕交易等各类违法行为的侵害,还需各类经营主体归位尽责、形成合力,织牢织密投资者保护网。中国证监会首席律师、法治司司长程合红在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必须依法规范证券发行人、上市公司、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证券期货基金管理人等重要主体的市场活动,充分发挥各方的积极作用,从源头上加强对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