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考古界“哥德巴赫猜想” 大咖云集郑州探索人类文明的原点

2024年11月04日12:42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11月2日,由中国考古学会、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主办,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汇集国内相关领域顶尖专家的“旧新石器过渡学术研讨会”和“东亚地区的农业起源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开幕。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湖北、陕西、广东、河北、黑龙江、湖南、山东、浙江、河南等考古研究机构和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院及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山西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四川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郑州,围绕东亚地区人类文化的“过渡期”和“农业起源”等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高规格学术研讨会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百多年前仰韶村遗址的发掘和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发现,开启了中国考古学实证中国史前历史的研究历程。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张慧明介绍,河南境内旧石器文化研究至今已有70多年历史,考古调查发现的旧石器地点或遗址在2000年以前仅有60处,进入新世纪,河南旧石器文化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截至2023年调查发现的旧石器地点达到600多处,重点遗址的考古研究也在持续开展,新密李家沟、郑州老奶奶庙遗址等还获得了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近年来重启了裴李岗遗址考古发掘,为过渡时期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百年来,河南考古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新石器时代及以后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上。随着新石器文化谱系的基本建立,学术视角向早期不断延伸,在21世纪初学界已经认识到了‘新旧过渡’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表示,通过近20年的努力,河南境内发现了一系列旧新石器过渡遗址,为研究这个话题提供了学术资料的支撑。

  在孙英民看来,旧新石器过渡时期的生产技术、生产材料、生活方式的变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革命,奠定了近万年来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历史文明的探源,终归要找到它的原点,旧新石器过渡就是人类文明的‘原点’”。

  作为此次会议的发起人之一,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对“过渡期”这个概念较早提出了研究必要性的思考,“人类从采集狩猎为主的旧石器时代过渡到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是一个重大变化。对‘过渡期’这个阶段,学术界没有确切的论证,大家都在用这个词,我认为需要做一个定义方面的研究”。赵辉表示,各地人类文化的发生、发展变化是否一样、其共性与特点如何,也需要通过此次会议尽可能总结、概括、提炼出来,以便更好地解读中国这片土地上人类的早期历史。

  研究考古界“哥德巴赫猜想”意义重大

  “旧新石器过渡、农业起源这两个事情在人类发展史上非常值得研究。”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莫多闻十分关注旧新石器过渡时代的考古研究。在他看来,持续300多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里,人类以打制石器、狩猎采集为主,完全是“靠天吃饭”,而一万年前后人类开始种植作物、饲养动物,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值得深入研究,“人类义无反顾走上了新的发展模式,背后的动力是什么?全世界对此探索研究了一百多年,已经形成影响比较大的理论、假说有十多个,但没有形成共识,这是个没有解决的、不亚于‘哥德巴赫猜想’式的科学问题”。

  莫多闻认为,之前考古界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原因之一是研究资料较少,因而进展缓慢。而近几十年来,旧新石器过渡阶段的遗存在黑龙江饶河小南山、河北尚义四台、山东临淄赵家徐姚、河南新密李家沟和新郑裴李岗、湖北当阳九里岗、贵州贵安新区牛坡洞、广东英德青塘、浙江台州下汤等遗址都有发现,为人们全面了解旧新石器过渡阶段的文化面貌、人类行为方式和环境适应性、早期农业起源创造了条件,“一些考古学家用了一个‘过渡时期’的概念,但到底怎么界定这个过渡期,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演变过程、动力机制是什么,都是考古学的大问题。这个问题研究是国际学术界的热点,如果形成阶段性成果和一定共识,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中国考古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将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郑州地区具有“过渡期”代表性意义

  “郑州位于中国及东亚大陆的中部,四通八达的便捷交通位置,处于过渡地带的自然地理与生态环境,为早期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不仅是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重要舞台,更是中国及东亚地区早期人类演化和旧新石器文化发展的关键地区。”郑州市文物局局长顾万发介绍,近年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密切合作,组织多学科队伍,围绕东亚现代人起源,中原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与农业起源等史前考古重大课题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发掘与研究,先后发掘了荥阳织机洞,新密李家沟,新郑赵庄、黄帝口,登封西施、东施、方家沟以及郑州市二七区老奶奶庙等重要遗址,填补了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空白。

  “农业起源是城市文明的基础、是世界文明起源的基础,这个‘过渡’怎么重视都不过分、非常关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幼平表示,史前考古有现代人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这三个核心课题,而农业起源也就是旧新石器过渡这个话题,是连接另外两个起源非常重要的中间环节,“郑州所在的中原地区是旧新过渡、农业起源比较关键的地区。尤其是新密李家沟遗址到新郑裴李岗遗址,正好是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体现了农业起源完整发展过程。我们在郑州组织这个会议,希望厘清大家还不是很清楚的学术问题,让我们对认识中华文明诞生的重要基础有更深刻的了解”。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也认为,在郑州召开此次会议具有特殊意义,“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是国际学术界高度关注的课题,此次会议议题非常集中、学术价值与意义重大”。高星表示,郑州乃至河南地区发现了一批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尤其是李家沟、裴李岗这样的遗址,“‘过渡’这个时段发生的变化是重大的、革命性的,对后续社会人类以及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现在我们正在进行‘中华文明探源’,这个‘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期”。

  多学科研究成会议特点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夏正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赵辉、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朱泓、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吕厚远、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幼平、中国考古学会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靳桂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李小强、中国考古学会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莫多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吴小红、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张居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赵春青……此次会议的参会名单可谓“众星云集”,彰显出学界对此次会议的重视与肯定。这些业内最优秀的专家学者,涉及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植物考古、动物考古、环境、新兴技术等专委会等,中国考古学会的“半壁江山”汇集郑州。

  “本次会议还有一个重大特点,就是高度的学科交叉,以及现代科技手段的广泛运用。”在高星看来,对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期的研究以前只有考古界少部分学者关注,而这次除了史前考古学者,还有环境学、年代学、地质学专家与考古学家一起研究这个课题,与会专家有广泛的学科代表性,“旧新石器过渡不是一个学科可以解决的,不同学科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推进这项研究,将得出更加坚实的研究成果”。

  从事古人类学研究的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朱泓也认为,人和人群在发展过程中涉及很多方面,对历史的研究也必须多学科共同努力。

  “距今一万年左右,黄河流域有一次地壳抬升,河流下切、形成深切河谷。在随后的稳定期,河谷拓宽,河水中含有大量泥沙加速形成河漫滩,那时候气候干冷,人们发现河谷里不但有水,气候也比较暖和。在这个环境里,植物生长较好,渐渐掌握了植物生长的规律,学会了收获和储存,农业萌芽出现……”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夏正楷1999年就开始研究环境在旧新石器时代过渡中的作用,在他的描述下,一万年前的农业起源更加生动。

  正如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张弛所说,时至今日,我们已经能够集合相关领域的顶尖学者,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在长达一两万年的时间跨度上,从多个角度、多维视角上讨论旧新过渡问题。而顾万发也认为,做好旧新石器过渡期的相关研究,是新时代考古学的新使命、更是考古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更多的考古成果不断涌现,我们将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那些尚未被文字记载的历史,填补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认知空白,紧随时代步伐、紧扣时代脉搏,不断推进考古工作创新性发展、考古成果创造性转化。”

编辑:赵地  审核 :范昭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